在新加坡举办的《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展览持续近8个月之后近日,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的信息表明,有10万余人次的观众参观了从一艘千年沉船打捞上来的450件稀世珍宝。本次展览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及其属下的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旅游局等联合举办。展览主办方人士告诉本网记者,新加坡是这项世界巡回展的首站。此前,他们已经与中国的一些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希望巡回展能有机会到中国去展出,以便“让老家的人们有机会观赏这些文物”。
1000多年前,一艘载着6万多件大唐宝物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Batu Hitam),从中国出发后在印尼苏门答腊海域的勿里洞岛附近触礁沉没。宝船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后,于1998年被发现和打捞上来。
在船上发现了多件唐代文物,其中的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考古学者结合其他器物考证,确认沉船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由此,这一沉船打捞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年代最久远的深海考古发现之一。此次展出的虽是其中一部分文物,却是自该船打捞上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集中展示。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谭海迪(音译)告诉本网记者,其最突出的意义,是证明了在中国与西亚之间确实存在一条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船上发现的金碗,更是极为罕见的唐代珍贵金器,显示了精美高超的工艺水平。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则称,这是一次千年前的“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黑石号”的出水宝藏,以湖南长沙窑的瓷器为主,但也有河北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的白釉绿彩瓷,浙江越窑的青瓷,还有广东窑的青瓷等,种类非常丰富。除了瓷器,还有一批极为珍贵的金器皿、银器皿、银条、铜镜等。
据展览介绍,发现此船的是一位印尼渔夫,当时他在爪哇海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发现了一堆陶器,上面长满了珊瑚。不久,得知消息一家德国打捞公司派人赶到这里,经潜水调查发现,这是一艘沉没的古船。由此开始了沉船的打捞。
据记者了解,这批珍贵文物的全球巡回展的第二站是美国。但是,今年4月,一些美国学者致信负责主办展出的史密森学会,他们认为这艘宝船的打捞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约定,是一次破坏性的商业打捞,而不是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可能会导致无法查寻有关船员和货物的重要信息。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海底寻宝公司在全球一些沉船较多的海域频繁活动,它们不惜花费巨资搜寻和打捞海底沉船,以获取巨额利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出于对海盗式打捞蔓延的担心,才协同各方制定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但是,有很多国家并没有在这份公约上签字,它们因此也没有履行这一公约的义务。印尼就是一个未签字国。
新加坡有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印尼政府在得知发现这艘沉船的消息后,立刻下令海底探险公司开始全天候打捞,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打捞时间过长,造成文物被盗,破坏了沉船的完整性。这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性的措施。而让宝船的文物到世界去展出,不仅会有利于更多观众了解这段历史,也会有利于研究人员从中得到更多的历史信息,揭开很多历史之谜。
不过,由于一些美国学者的反对,史密森学会已经推迟了这一展览在美国的展期,记者发稿时,从新加坡方面仍未得到何时会恢复展出的确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