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片试验田
http://www.socang.com 2011-10-17 09:10 来源:新华网
来自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的3位青年作家15日在上海与中国小说家王安忆展开了一场有关“东西方未来”的对话。
从老子的和谐观到唐诗宋词,从青海“花儿”到上海的先锋音乐创作,澳大利亚女作家琳达·尼尔通过上海观察中国,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上海在国内率先试点的一项写作计划,已是连续第四年邀请外国作家驻点上海两个月开展创作。与之相对应,澳大利亚、荷兰、爱尔兰等国的大学或文学机构也陆续邀请上海作家驻点创作。
在王安忆看来,遍及五大洲的外国青年作家乐于“登门”创作,其实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独特方式。“让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现状很重要,这样的写作计划可以构筑起一条中国文学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
作为一座开埠160多年的城市,上海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拥有其独特地位。美国作家墨菲曾写道:“假如你想了解中国,那么你必须先了解上海,因为上海是打开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进入21世纪,上海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片试验田。从国产剧目、院团、出版物、影视节目等纷纷踏出国门,到如今一种由中方主导、拥有版权优势的中外合作模式正在形成。
今年“十一”长假,远在美国纽约的费舍尔音乐厅,奏响了由中美两国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创作的纪念“9·11”管弦作品《甜美的早晨》,曲目中还选取了中国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战城南》中的元素。
作为委约方代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告诉新华社记者:“在几乎被西方人垄断的交响乐界,有了中外共同拥有西方原创作品版权的案例。”
据上交艺术总监、指挥家余隆介绍,交响乐是西方观众十分乐意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上交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合作,试图将这种跨国的音乐交流渠道固定下来,不仅试点联合委约创作,还达成了互邀互访的演出机制,并计划共建一所“乐队学院”,培育国际化的乐队演奏人才。
无独有偶,在有“中国电影摇篮”之称的上影集团,以中方为主导的中外联合出品模式也已初试啼声。2011年,上影与《黑天鹅》制片人迈克·梅达沃伊启动合作出品史诗巨片《魔咒钢琴》。上影与《阿凡达》的特效制作公司联合制作3D版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则将于2012年公映。
“与上影前些年的合拍片《蓝莓之夜》《木乃伊3》等最大的不同,这些新作品都是以中方为主导,其演绎的主题也富有中国特色。”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解读:“我们正尝试用电影语汇,把中国故事更好地讲给世界听。”
面对“入世”后的跨国文化贸易考验,上海还利用得天独厚的对外经贸地位和保税港区的“境内关外”优势,选址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运作的公共性文化贸易服务平台。近年来,该平台在双向互动中助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先行先试的探索,星空卫视的片库收购、上海世博会诸多舞美装置的租赁等,都得益于此。
文化学者许纪霖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上海是码头、是摇篮,更是一个大熔炉。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