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建设两年、投资近4亿的辛亥革命博物馆迎来首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开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副省长张通,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市政协主席吴超等出席仪式为展览开展剪彩。
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首义广场南侧,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重点项目。博物馆建筑设计传承了中国“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建筑特质,几何形外观寓意“破土而出”,V字型组合寓意胜利,“楚国红”色调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共有7个展厅,总陈展面积达6900平米,具有文物收藏、陈列展览、辛亥革命史研究和综合服务等4项主要功能,是一个现代化、智能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武汉人文蕴涵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史博物馆。
8日开展的《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5个部分,展线长度1572米,展示辛亥革命文物700余件、历史照片700余张、重大历史事件复原场景27处、多媒体展示19处,全方位再现了100年前推翻专制帝制、开启中国进步之门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据了解,辛亥革命博物馆将从10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9时至17时(16:30停止入馆),市民可凭有效证件免费领票参观。
【 揭秘 】
雕塑“共和之基”体量创国内之最
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雕塑“共和之基”,这座依博物馆V型建筑而创作的雕塑体量是目前国内纪念馆之最。
雕塑的主创者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田奎玉教授介绍,“共和之基”整座雕塑长50米,高8米,局部高10米,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材料为环氧树脂,整体的砖红色与铁血精神相呼应,同时在灯光的呼应下又有紫气东来的视觉效果。
这座雕塑大体分为3个部分,左边为“探索之路”,展现了同盟会会址、保路运动、黄花岗起义等3个辛亥武昌起义前最具代表性三大历史事件的元素。中间部分为“武昌首义”,展现了中和门、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府的场景。右边部分是“走向共和”,展现了十八星旗下的社会各界支持革命的群体。
田奎玉告诉记者,创作之前他曾到很多辛亥遗址考察,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史料,然后又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整个雕塑汇聚了十多位艺术家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与此前此类题材雕塑不同的是,这座巨大的雕塑塑造的数十个人物中没有一个是革命领袖,体现出首义中民众的力量。
听,百年前的狗叫、虫鸣……
多媒体技术再现“首义之夜”
博物馆3号展厅的“武昌起义”是本次展览的重中之重,整个展厅再现了100年前的“首义之夜”。
这个展厅集合了大型体验式场景、微缩模型、圆雕雕塑、多媒体互动、大型沙盘模型、环幕影院等多种多媒体艺术品结合的表现手段,观众踏入展厅,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惊心动魄的夜晚。青石板、老屋、古树、小巷茶馆、德和酒庄、狗叫、虫鸣……一幕幕微缩实景,从彭刘杨三烈士被杀害,到工程营打响首义第一枪,再到攻打中和门,抢占楚望台,武昌首义的历史条件、起义全过程以及胜利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在一系列实景中得到真切还原。
结合传统展示手法与高科技手段,设计者充分调度模型、实景、影像、音响、灯光等手段,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起义士兵”在自己身边走动,还可以听到“现在全城搜捕革命党人,不举义难道坐以待毙?”“起义记号缠白绷带,你准备好了吗?”
当观众进入复原的“中和门”后,呈现眼前的是声光电技术控制的“武昌起义全景沙盘”,通过这个沙盘,观众可以站在“蛇山”看武昌城微缩全景,看首义进程的历史再现。
黎元洪入殓服首次公开展出
本次展出的700余件文物及700余张历史照片均来自影响广泛的征集,包括大量弥足珍贵的辛亥实物,其中不少文物和照片为首次公开展出。
4号展厅进门处,陈列的黎元洪入殓服和佩刀颇引人注目。这套藏青色寿衣寿裤类似元帅服样式,寿衣上的两枚北洋时期的肩章保存完好;与制服相配的,还有一根用同样布料制成的腰带,以宽实的铜质长方形扣相系,上镌刻有飞龙图案。
据介绍,“文革”期间,位于武昌卓刀泉土公山的黎元洪墓被破坏,打开的棺内黎元洪左手握着元宝,着寿衣寿裤,腰间系寿带,胸前挂着勋章,有人主张将它们和黎元洪的遗骸一起火化。最终,黎元洪夫妇的遗骸被火化,随葬品被省博派人取走。此前这批文物一直封存在省博物馆文物库房里,此次为首次公开展出。
与入殓服一起展出的还有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章,及两枚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印、《鄂省大都督黎元洪手札》。这部手札为黎元洪的早期往来信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手稿,这些罕见的文物对研究黎元洪及辛亥革命均有着重要意义。
8日,辛亥革命博物馆内,孩子们用手触摸投影下来的辛亥资料。当日,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