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出古庵石雕花窗 是否属文物待鉴定(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8-29 14:52   来源:北京日报

正在修复中的方家胡同41号古刹白衣庵

  重见天日的古庵老墙可能会成为保护文物。前天,新浪微博上一条“水泥墙中出现老砖墙”的微博被转发上万次,记者现场了解到,这是施工人员在做外墙整治时意外发现的石雕花窗。目前该区域整治工程已暂停,正等待文物保护部门鉴定。

  整治工程意外收获古迹

  记者昨下午赶到东城区方家胡同,41号院的一堵外墙上已经盖上了塑料布。住在这儿的老街坊说,塑料布下就是刚刚发现的石雕花窗。

  “这是我盖上的,怕有人破坏古迹。”热心人赵先生问明笔者来意后,掀开了塑料布的一角。一扇上圆下方的半拱形窗露了出来,窗户宽80厘米,高1米,窗上雕有雪花状的花纹,石砖印记斑驳,带着一种微微潮湿的肃静美感。

 

  周围的老邻居们说,23日上午,一些工人在剔除外墙表层水泥时听到空洞声,在凿开3层水泥墙皮后,意外发现了一角石砖。随后工人轻凿四周墙壁,竟凿出了一个雕刻精美、形似窗户的石质构件。安定门街道办工作人员听说后,马上向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汇报,并嘱咐工人小心施工,注意保护古迹。

  周边居民未见古庵真颜

  有邻居说,老人曾经讲过这是一座名为白衣庵的尼姑庵。

  笔者查询到,东临雍和宫大街、北靠国子监街的位置确实曾有一座白衣庵。据史料记载,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原有四层殿宇三个跨院,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各殿均为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庵内供奉观音像及九尊娘娘像。

  41号院的居民说,听说“文革”前夕,白衣庵就停止了法事活动,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民居,现有40多户人家居住其中。院里的居民从来不知道这个大杂院门口竟然有如此漂亮的雕花窗。

  院里年纪最大的居民是94岁的倪秀清大妈。1967年她家搬进这个胡同,那时外墙就已经糊上了水泥,而她“从未见过白衣庵的山门”。

  白衣庵原址上现在是一处办公室,由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中心安定门分中心使用。中心工作人员说,山门上的“古刹白衣庵”5个字此前被水泥灰浆抹住,可能是“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古迹而做的掩饰。之前字迹能隐约透出,老住户和街坊皆知此处是古刹,但外人很难发现。

  是否属于文物尚待鉴定

  63岁的学者马天骥2008年发表的《闲话北京往事》一书中,有一篇名为《方家胡同与古刹白衣庵》的文章。其中记载,“遗憾的是,几经变迁特别是‘文革’中,古迹被毁,尼僧四散,一座古刹如今变成了大杂院民居。”

  前日,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城建科工作人员表示,白衣庵山门重现是此次胡同整治工程中的一大亮点。据称,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7月启动全区胡同整治工程,虽然不知道白衣庵的具体历史,但知道这座建筑年代久远,担心施工过程中损坏墙体,便轻轻凿开外墙,果然有收获。

  随后,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政科佟姓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胡同整治主要是对墙体外立面进行粉刷,更换破旧雨搭等。因担心施工造成古迹损坏,他们已经叫停整治施工,并邀请文物部门前来鉴定。截至发稿时,相关负责人尚未得到文物部门的回复。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石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春秋战国蟠虺纹青铜豆鉴赏(图) 春秋战国蟠虺纹青铜豆鉴赏(图) UNIONART联合艺术馆“一种肯定—馆藏欧洲版画和中国当代版画家作品联展”(图) UNIONART联合艺术馆“一种肯定—馆藏欧洲版画和中国当代版画家作品联展”(图) 2011中国抽象艺术巡展(图) 2011中国抽象艺术巡展(图) 旧版纸币1毛钱可买一辆小车(图) 旧版纸币1毛钱可买一辆小车(图) 鉴赏生动活泼的西周玉鱼(图) 鉴赏生动活泼的西周玉鱼(图) 紫砂拍卖将在京举行(图) 紫砂拍卖将在京举行(图) 茁壮成长的印尼当代艺术(图) 茁壮成长的印尼当代艺术(图) 【现场】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今日开幕(图) 【现场】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今日开幕(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