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公斤的优化钟
唐钟
明朝钟
2010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州慈善家Heri访问中国,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动,回国后他在自己修建的亚洲国家文化园林中,辟出两千多平方米,兴建了一座中国园。采用的中国元素主要有苏州园林景观、砖砌云墙、青铜响钟等。他们经过对我国多地提交的铸钟方案进行筛选,最终北京钟铃学者提出的“五钟知中华”方案为首选。2011年8月19日,本版编辑随中国铸造协会分会负责人亲临5尊铜钟出国前的验收和测音现场,目睹了这5尊精美、标致、古朴又新颖的青铜钟。洪亮、优雅、打动人心的钟声,震撼了每一位亲临现场的人。
五钟知中华
现场悬挂的5尊响钟别致之处,在于用同一炉青铜响钟合金成分溶液,对造型各异的4小1大响钟标准件铸型同时进行浇注。4尊小钟重量相同,都是一百公斤,钟体结构分别归纳南北朝、唐、明、清后期的标准钟型,适当对其钟壁厚度优化设计,再进行响钟模具的制作,第5尊钟的重量是600公斤,钟型设计又是对前4种钟的优化。如此铸造出来的5尊钟,它们的音响差异如何,具有可比性的这种尝试,势必填补上千年以来,中国响钟可控性设计制作发展历史的空白,令不少好奇的人翘首以待。
同时,这些钟体造型中特有的中国元素,涵盖了商周以来的钟文化。南北朝钟标准件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梵钟的放大版,钟肩较平,钟体外观为袈裟纹,平口,撞钟点在钟的鼓腹(中间部分),原物取自于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佛教弟子沈文殊铸,重二十斤,现藏日本奈良博物馆。该钟钟体承载了秦朝镈钟鼓腹平口的特点,但为了使钟声的尾音变长,钟体横截面已由镈钟的椭圆形改变成响钟正圆形,钟肩还保留了商周钟的平肩特征。陈太建钟还是公认的日韩梵钟的祖型。唐钟是唐宝室寺钟和景云钟的缩小版,陕西富县宝室寺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钟是现存中国内地最早的佛钟,陕西西安唐景云钟(公元711年)是中国北方的早期唐钟之一。
它们的造型,既保留了先秦编钟的一些文化符号,如钟壁上铸有乳钉“枚”,又都对中国唐宋辽金元时期的古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700多年间,各朝古钟基本上保留了唐钟风格。与南北朝钟的造型相比,平肩改为圆肩,平口改为“荷叶边”波形口,鼓腹已向桶形直腰演变,钟肩至钟腰呈弧线光滑过渡,钟腰至钟口略微外张,钟裙至钟口壁明显加厚,呈反翘音弓结构(像弓箭的弓),撞钟点下移至钟裙处。明朝钟是永乐大钟、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钟结构的缩小版,对比唐钟,主要变化在于钟裙部位的趋于外张,就钟体容积而言,钟腔(钟腰内腔)呈相对缓慢缩小趋势。清后期钟较明代古钟出现了明显的改进,最突出变化在于钟腔的缩小,其次是钟体高度相对于口径呈缓慢降低的趋势。如大钟寺现藏清道光佛像钟、清道光“秦晋会馆钟”等,清后期钟标准件是这一趋势的客观写照。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制作的2008年奥运纪念钟,保持了中国钟的文化元素,钟腔明显缩小,钟体明显降低,钟裙至钟口内壁轴向设计出音弓结构,各项铸钟行业指标与声学特性显著提升。600公斤重的优化钟标准件在钟体结构上,采用了现悬挂于奥运村龙王庙奥运纪念钟的设计原理。
上述方案一举数得,自然得到重视工程质量、科技含量的德国慈善家青睐,他似乎更钟情于中德两国在钟文化上的相同之处,不仅很快肯定了做这样四口小钟的方案,而且选中了以奥运纪念钟为600公斤钟标准件的方案,在他看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响钟铭文区,这位老人加上了他非常喜欢的一句箴言“永不放弃”。中德两国人民崇尚的“箴言钟文化”,在这里心心相印。
五钟奏出和弦共鸣
为德国铸造5尊响钟的大连嘉华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我从事青铜艺术铸造行业30年,一百公斤以上的响钟铸过三百多口,当德国方面的代理人拿出系列响钟设计方案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中国古钟及传统文化研究具有深情厚谊的创新方案,5件差异化的响钟造型设计方案丝丝相扣,铸造还原来不得半点差错,一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又充满激情,跃跃欲试,志在必成,我们动员全公司的行家里手,一定做出精品。”
他们成功了。在测试现场,中央民族乐团的资深“金耳朵”测音师来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声学测试开始了。这些标准件系列钟的钟声,有的像君子发出的金石之音,落地有声;有的像银铃般的欢笑,轻盈快乐;有的像在庄严殿堂里发出的正声,德音悠悠;有的像大自然发出的雷鸣,振聋发聩;“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挕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在对每口钟进行单体的测音后,又依次敲击这些响钟,音响差异化变化总趋势明显,金耳朵与声学仪器测试吻合,测试数据为今后响钟设计频率的可控性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科技文化实力与大连雄厚铸造实力完美结合,设计铸造出的5尊中国青铜响钟,完全达到了设计预期,能够成功地向公众提供我国响钟声学演变规律的直观感受,既是科学的普及,也是可听可视可以互动的文化享受。最后,兴致勃勃的工程技术人员,手握撞钟杵一对一同步敲响系列标准件响钟,发出的钟声宛如交响乐队的和弦共鸣;继而又改变节奏欢快自如地共同敲击系列响钟,像庆典的号角,直冲云霄。
如何让响钟更响
响钟属于非定音打击乐器,我国历史上的更钟(报时钟)、朝钟、坛庙钟、禁钟(警钟)、佛钟、道钟、纪念钟等,都具有响钟属性。响钟铸造的行业标准应该有4个要素,第一、响钟要响,远处能听得见,行业术语是响度感觉明显,这和钟声的能量与频率的构成都有关系;第二、要有比较明显的拍声,专业上叫拍频;第三、近闻钟声时,有效延时音应在1分钟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尾音。尾音短了,钟声发紧,也会产生不好听的感觉;第四、钟声要好听,专业上是指响钟的钟体往往自然生成若干分音,这些分音的频率属于较和谐就行。对钟声是否好听,也不能一概而论,当远处需要钟声报警或报信时,钟声的好听与否处于从属地位。
关于什么样的钟声能够远闻,往往有误区:一是认为钟体大、声效能就大,传得就远;二是认为大型响钟频率低,低频音衰减得慢,传得就远。过去可能是这样,现在却恰恰相反。《长安客话》记载,昔日永乐大钟“声闻数十里”。另一尊北京钟鼓楼的60多吨永乐大“更钟”鸣响时,钟声号令启闭城门,“内九外七”各座城门均能听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大多数传统钟声传不远了,日间撞击大钟寺永乐大钟,山门外都听不到。需要在大范围利用钟声资源时,曾辅以电动和气动扬声器,但还是不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仅仅归结到城市噪声等客观原因上是不够的,同样条件下,欧美城市中心教堂的钟声照样可以传至四五公里。加大钟声的能量远不如提高钟声的频率更有利于其声远闻,这是因为人耳对1000赫兹左右的高频音较为敏感,在300赫兹至600赫兹范围,也是钟声远闻的可听声。而我国古代大型响钟的基频音大多在几十赫兹左右,较高的泛音也很少超过300赫兹。通俗地说,就是我国古代的大钟大多属于低音大钟。
此次系列响钟的研制和测试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再次被证实:钟体的体积、重量,与其基频音及钟声响度的提升呈“负相关”关系,同类型钟的体积越大、钟体越重,其基频音越低,响度感觉越不明显。新铸优化型600公斤大钟标准件的基频音,比同等重量的响钟要高出很多,但比4尊100公斤小钟要低。由此看来,钟的体积、容积、重量是决定钟声固有频率中能否有中高频音的主要前提。
后记
昨天,5尊新研制的中国青铜响钟已在前往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货轮上,欣闻5尊钟已经启程,德国方面发来的短信所说:“这样的经典创作,加上Heri中国园自身所带有的文化传播功能,一定是中国响钟史上的漂亮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