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尧就职上海《新闻报》时的记者证
图片资料
即使是多年以后,“王先生”、“三毛”等诞生于民国时期针砭时世的漫画人物,依旧家喻户晓。但是当年同样赫赫有名的“牛鼻子”这个漫画形象,似乎被人遗忘。
作为民国三大漫画家之一的黄尧,其创作的“牛鼻子”形象,与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曾广泛影响一代中国人。
昨日起,已故民国时期知名漫画家黄尧的漫画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首次展出黄尧从1934年到1987年的漫画作品和其他画作各100多幅。
抗日救亡的浓墨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繁荣时期,在当时民众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简单的漫画人物形象,通过幽默、情趣,以敏锐的观察力针砭时世,吸引广大读者,成为当年一些媒体报章所惯用的做法。
黄尧的“牛鼻子”形象正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一炮而红。“上世纪30年代,父亲在上海的《新闻报》做事,‘牛鼻子’正是在《新闻报》的副刊诞生的,那时上海市民看《新闻报》,往往先看牛鼻子漫画连载,再看当天的新闻。”黄尧的儿媳妇陈美凌博士介绍说。
这个圆脑袋、长鼻子、戴着圆眼镜的“牛鼻子”人物形象,寥寥数笔,画法简单,如今看来甚至达不到今天漫画家的平均技术水准。但在当年,正是这些饱含爱国激情的知识分子,拿起时世漫画这样的武器,导演着救国图存的舆论篇章。
在“牛鼻子”最红极一时的阶段,黄尧还专门成立了牛鼻子出版社,把这些发表于报章的连载漫画,集结出版,售价一角五分,仅在1936~1937两年间,就连续出版了8本《牛鼻子》漫画集,可见当时黄尧之红。
跟张乐平塑造的“三毛”一样,黄尧的“牛鼻子”其实是那个时代所塑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面:穿长袍马褂的胖嘟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与社会动荡期,所面临的矛盾与认知。“牛鼻子”的形象与生活中的黄尧又极其神似,黄尧也饶有情趣地把“牛鼻子”当作“自画像”。于是“牛鼻子”便成了黄尧的雅号,甚至有人竟不知道黄尧,而只知道“牛鼻子”。
更有趣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很惧怕“牛鼻子”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威逼黄尧离开上海,又一方面画山寨版的“牛鼻子”。为澄清事实,当时身处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国际宣传处还特地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在报纸上将黄尧之事以中英文通报全世界。
旅居海外被淡忘
由于个人原因,黄尧在解放前离开中国,辗转来到马来西亚定居,“牛鼻子”形象就此在中国销声匿迹达半个多世纪之久。黄尧本人也于1987年在马来西亚过世。
不过,当陈美凌在家中整理黄老先生的遗物时,却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当时我整理橱柜,发现了很多夹杂在书中散落的漫画手稿,甚至是门后面,也有类似的水墨稿,于是我找来新加坡美术馆的馆长,让他帮忙鉴定这批画稿的价值,以至于后面越整理就发现越多,父亲其实一直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 陈美凌介绍说。
此外,黄家人还沿着当年黄尧的迁移路线,在上海、重庆、贵阳、桂林、昆明、香港、河内、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槟城、亚罗士打等地的图书馆找到跟画家本人有关的文献记载。2009年,在历经十载的画作和文字资料收集、研究和整理之后,黄尧基金正式成立了。
在上海举办的这次回顾展之前,新加坡美术馆举办的黄尧回顾展仅仅展出了其部分艺术作品,黄尧也因在新加坡的这次展览被评论家誉为是东南亚艺术先驱。本次上海展览还将展出黄尧被大英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收藏的现代书法和描绘海外生活的漫画作品。
“黄尧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漫画鼎盛时期的一员大将,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杆巨笔,是中国书画在南洋传播的力行者,也是书画家中跳出了两岸政治体制之外、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收取并映射光华的一颗沧海遗珠。”展览策展人肖小兰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