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
油画家孙纯田最近创作了开国将领邓华上将的肖像油画《转战华北》,以其娴熟的艺术表现形式,独到的油画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历史画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显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当下,历史画创作一方面要符合历史内容的真实,要讲究人物、事件的真实情况,要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视觉艺术的震撼力,体现巨大的人性力量的创作思想的同时,以当代人的视觉正确认识再现史实是在选取“有价值的事实”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历史画创作。无论艺术风格如何多样,但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这里说的孙纯田在艺术表现上的娴熟,事实上是说他已经有了自己画历史题材的形式结构,建立了自己的油画秩序,确立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他以前创作了领袖人物《毛泽东1928年回韶山》油画,反映了毛泽东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在成立韶山纪念馆时被收藏。他最近完成了邓华上将肖像画《转战华北》,这幅油画是有理性思考深度的,这表现在他对创作邓华上将肖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创作方向的把握和表现的精到,在他的作品中的精神张力和强劲的艺术直觉感等等。
孙纯田创作《转战华北》油画的情感冲动,源于郴州市北湖区委、区政府筹办于2010年在邓华故居的“纪念邓华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邓华是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走出的将军,是郴州北湖人民的精华,是开国将星群中璀璨的一颗。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闪耀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因此,为邓华上将绘画肖像是孙纯田真诚的创作愿望,他感到既是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也代表了北湖人民的心声。于是他从北湖区史志办找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华画传(开国将军画传)第2辑》,以1942年邓华摄于晋察冀四分区的照片为主,参考邓华即将赴晋察冀五分区任司令员时与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合影照片,创作了《转战华北》油画。
肖像绘画,它的立足点和基础是“像”,但是,“神”是“像”的灵魂支柱。孙纯田的肖像绘画要表现的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邓华在抗日战争时的肖像,这特定的人物形象,是民族崛起的脊梁,既是个体人物之“像”,也是通过这个性鲜活的人物,再现艰苦八年抗战的民族之“像”。为邓华这特殊的将星绘像,也就是为民族绘像,这其中包容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和内涵,而有着宏大、恒久的丰碑特征。一般说,观众审视肖像作品,第一印象所看到的,就是通过“形”而传达出“神”。而这“神”往往是照片资料所不具备的。照片是在不同时期的留影,光线和角度往往使照片“失真”。实践中孙纯田娴熟地根据照片掌握、概括、综合,对人物有了整个精神气质的把握。有了这种气质的把握,展示给观众的邓华肖像,是在抗日战争时气宇轩昂、威震敌胆的中国军人形象,因而突出表现了邓华在人民心目中和在民族历史中的地位。
孙纯田在吸收西方油画的技法和美学基础上,又融入了摄影照片的真实,重视“神”的提炼和概括,从而使他的油画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转战华北》油画为突出邓华,采用了长形竖构图。前景:邓华身着灰白色八路军服装,双脚成“八”字形稳健站立在山道灌木丛旁,脸部肤色黑里透红,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前方,透露出坚毅、沉着气质,腰间斜挂驳壳枪,显现了威风凛凛的将帅风度;中景:邓华身后是一群扛枪的八路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于行军途中,转战华北的群山竣岭,右边山顶有林立的碉堡群,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山脚下有一个村落,喻示着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抗战;远景:灰濛濛的天空笼罩着烟云,蜿蜒盘旋的山路,峰峦起伏的群山,暗喻着抗日将士任重而道远。而照片的真实背景是邓华此时任晋察冀四分区司令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正同日寇展开“扫荡”与“反扫荡”的殊死搏斗。整个画面基调运用暖色调。服装、绑腿采用灰白,鞋子采用黑灰色。在人物处理上,邓华的脸庞亮部以黄、红为主,暗部用紫、蓝衬托,色彩上的对比使画面形成明快、响亮的节奏韵律感。从而呈现给观众的表面看是一幅邓华英俊、伟岸的肖像油画,内涵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艰苦8年抗日的战争史实,是中华儿女用血肉、意志筑起的钢铁长城而彪炳史册的一个缩影。
孙纯田的油画在取向上,既不盲目地追摹西方,也不盲目追赶时尚潮流,对历史、对战争、对当代的综合认识和理解,使孙纯田为笔下的油画符号、笔触秩序、空间关系等注入了文化内涵,使看似无序的油彩、色块统归于空间关系,使不同符号的色彩、线条、肌理等造型关系从属于“竖构法”的稳定结构,使变幻莫测的油彩语境指向深邃苍茫的境界营造,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当代油画面貌。无疑,这种孜孜求索的艺术态度带来的是艺术的升华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