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http://www.socang.com   2011-08-10 15:25   来源:浙江日报
  点评 

  唯懂玉者方可藏玉,唯知玉者方可赏玉。慈溪的许国文先生收藏古玉多年,藏品尽是“玉蕤”,质量更属上乘。他为保存古玉尽心竭力,为弘扬玉文化不辞辛劳。在收藏中鉴赏,许国文本是行家里手;将藏品倾力展出,许国文怀着一颗公益之心。

  浙江是玉器的故乡,也是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良渚的先民就开始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玉器制作,并为后世留下了高大的玉琮、精美的玉璧、典雅的玉环等,给我国的玉文化增添了精彩的内容。

  或许正是因为浙江与玉文化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浙江收藏界对玉器报以青眼的不乏其人,而许国文先生在其中名列前茅。他收藏玉器与他人相比,或许起步较晚,但后出转精,独树一帜:第一是精品多。他有极强的玉器鉴定功底,非真品不收。即是真品而无特色者,也难入他的法眼。第二是玉质好。他偏爱白玉和黄玉,其质晶莹剔透,其沁自然可爱,两者互为阴阳,相生相合,化作一体,引人垂怜。第三是底蕴深。他对一般民俗用玉不甚留意,而喜欢宫廷玉、文人用玉等文化内涵较深的高端玉器。

  正是由于许国文对玉器收藏的高标准严要求,使他在收藏界声名鹊起。聆听他的收藏故事,自然也别有一番感受。

  藏玉:“一个官司开启了我的收藏之门”

  许国文在他的办公室里迎接笔者。办公室宽敞大方,不过各种古家具、牌匾、瓷器、玉料等占据了每个角落,让它看起来略显拥挤。瘦削干练的许国文被成堆古玩包围着,兴致盎然地谈起他的收藏经历。

  他说,他真正进入玉器收藏界,应该始于1998年,距今已有10多年了。但是他与玉结缘,却要早得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到上海闯荡,一番拼搏之后,有了积蓄,便创办了一个玉雕厂。在办厂的过程中,他逐渐熟悉了玉器制作的整个流程,也接触了一些古玉。

  初次见到古玉的震撼,许国文至今不能忘怀:“我真正看到古代的玉器时,觉得眼界大开,一下子被它们温润的色泽、精密的刀工和唯美的构图所打动,震撼不已。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收藏古玉的念头。但由于当时工作较忙,抽不开身,只得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不过收藏的信念已经深深根植在我的心里,有时我做梦都能梦到玉器,我觉得我天生就是玉的守护者。所以我开始不断请教行家,看书研究,慢慢打好了玉器收藏的基本功。后来,我开始古玉收藏,也是水到渠成,因缘相合。”

  不过许国文所说的“水到渠成”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略带自嘲地说:“我在上海呆了17年,后来回到慈溪,创办了甬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到1998年,我的公司发展势头很好,产品远销国外,业绩连连攀升,却莫名其妙地由于贸易问题卷入了一桩国际官司。当时英国某法院给我来函,让我到伦敦出庭作证。没想到,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竟然是为打官司而去的。”

  许国文脸上掠过一丝苦笑,接着说:“到了伦敦后,因为官司的事情,我忙得焦头烂额,加上心情不佳,一连好几天都憋闷在酒店里。同行的翻译见状,想让我放松一下,便在一个周末说想带我出去走走,散散心。我不好拂他的盛情,就答应了。他带我去了一个跳蚤市场,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中国的古玉。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文化遗珍,这一下子让我心情舒畅了不少,我在玉器摊前流连忘返。翻译看我喜欢玉器,便提议说去拍卖会看看。我一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就这样,许国文第一次走进了英国的拍卖会,在现场他看到了几件精美的玉器。他对其中的一件很感兴趣,喜欢得不得了,当即花了60万将它买下。这次英国之行非常意外地开启了他的收藏之门,而那件拍来的玉器也成为他收藏历程中的第一件藏品。

  购玉:

  与宋徽宗和乾隆皇帝的隔世情缘

  品味了第一次得到藏品的喜悦,许国文欲罢不能,在收藏之路上越走越远。但这条道路有峰有谷,有直有歧,让他尝尽艰辛,备历曲折。

  2004年,伦敦某拍卖会上出现了5方康乾时期的玉玺。卖家是一位法国将军的后裔,买家则来自全球各地,竞争非常激烈。许国文也参与其中,逐鹿争雄。很快,叫价就突破了许国文的心理价位,他不禁有些动摇了。但他又实在舍不得这几件宝贝,心里想:就算我个人得不到,也不能让它们流失到国外藏家的手里,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它们回到中国。

  基于这样的想法,许国文立即给国内的许多朋友打电话借钱筹款。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一位朋友慷慨解囊。有了这笔钱,许国文再次回到拍卖现场,频频举牌,最后以270万元的高价拿下了这5方玉玺。接着,他又小心翼翼地将这套稀世珍宝护送回国。不过,它们不属于他,而属于借钱给他的那位朋友。虽然,许国文对它们爱不释手,但他没能拥有,不过它们终究留在了中国,也算得到了最好的归宿。

  这次经历让许国文感慨万千,此后,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放过自己心仪的宝贝。2007年3月,美国纽约春寒料峭。佳士得的春季拍卖会在此如期举行,许国文受邀参加。会上,他看中了一套徽宗玉。这套玉是北宋徽宗时修内司所作,共10件,由一件圭、一件刀币、一件钺、一件钟、一件璋、一对带饰、一件环、一对牌饰组成,分装于乾隆时期配制的紫檀木盒内。每件均色泽透亮,纹饰精美,打磨平整,细腻光润,更难得的是这套玉器件件都有双钩阴刻铭文,或刻陶渊明的古诗,或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体细若芝麻,但刀法一丝不苟。铭文落款有“皇宋宣和”、“修内司玉作所恭制”等字样,明系北宋徽宗时旧物。

  如此精美的宝玉,动心的当然不止许国文一个。拍卖场就跟战场一样,硝烟弥漫,你争我抢,叫价声此起彼伏,报价也越来越高。许国文不甘示弱,稳住心态,将亮价牌一次次举起。最后,他以180万美元的成交价将这套玉器斩获囊中,这也突破了同类物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虽然耗费巨资,但许国文觉得物有所值。他说,徽宗玉原著录有24件,其中1件在故宫,9件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2件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2件在英国剑桥博物馆,而余下的10件都在他手里。如此珍稀的宝物,其文物价值可想而知。同时,它的历史价值也不可估量,它为破解徽宗时修内司的具体职掌功能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除了这套徽宗玉之外,许国文还拥有一套乾隆皇帝曾经把玩过的梁诗正题诗古玉。这套玉共6件,分别为1件良渚时期锥形器、1件西周白玉环、1件六朝八棱钮玉章、1件明代白玉龙凤佩、1件清代黄玉龙钩、1件清代锥形玉坠。它们分装于一个紫檀盒内,盒面有梁诗正题诗。玉为古物,诗带古风,让这套器物充满古雅的情趣,叫人爱怜不已。

  当年宋徽宗和乾隆皇帝珍爱的宝玉,历经辗转,今天收藏在许国文的手中。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缘分,假如徽宗复起,当与许国文相视一笑;假如乾隆可作,当与许国文别有会心。

  赏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藏玉之人如过江之鲫,购玉之人也更仆难数,但赏玉之人却寥寥无几。许国文经过10多年的历练,其赏玉功力炉火纯青,在圈内也是大名鼎鼎,很多藏家都将藏品给他掌眼。但许国文玩玉赏玉,并非只停留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而是一直希望将藏品展示给公众,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玉,从而起到弘扬文化的积极作用。他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藏品展示出来,才是藏品价值的最大发挥。”

  有了这个想法,许国文便开始与省博努力联系,后者也作出积极回应。于是,2010年9月,许国文举办的“玉蕤”个人玉器藏品展在省博亮相。“玉蕤”语出陶弘景的《真诰》,意为“玉之精华”。许国文以此命名,可见他所展的尽是精品。确实如此,省博专家钟凤文先生看完展览后,连翘大拇指,称赞许国文的收藏鉴赏水平极高。随后,省博专门出版了同名展览图录《玉蕤》,钟先生欣然为之作序,称许国文的收藏之道有三:一是高起点、精鉴赏。二是重材质、讲文化。三是重宫廷、门类全。这次展览吸引了诸多眼球,凤凰卫视也不远千里而来,为许国文拍摄了专题纪录片。该纪录片连续4年在凤凰卫视播出,在广大华人收藏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许国文还会一如既往坚持收藏,把王之涣的名句改一个字,用“‘玉’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形容许国文的收藏之路,是再贴切不过了。

  题记:

  许国文先生是慈溪人,现为甬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坚持收藏已有10余年光阴。长期以来,他在收藏中办企业,又用办企业来支持收藏,两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互动。迄今为止,他的藏品有数百件,其中玉器达200多件,为他收藏的主要部分。这200件玉器年代以明清为主,但也不乏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珍品。玉器是中华文明奉献给全人类的最精美的文化结晶,而许国文与之结缘。在他手上,玉文化正得到高度的弘扬。

  链接: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擅长文学。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后中探花。为雍正、乾隆时期的名宦,有文集传世。

  据古籍记载,孔子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并概括玉的特点为“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在孔子的眼中,玉集仁、智、义、礼、忠、信、天、地、德、道于一身,似乎人格化的君子,其质彬彬,其德昭昭。正是祖先们这种与众不同的见解,奠定了玉器在传统中国生活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也造就了流传千年的玉文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玉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雄鸡海棠图(图) 雄鸡海棠图(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雨余山色润 雨余山色润 树静瀑声喧(图) 在线画廊打破水泥墙的桎梏(图) 在线画廊打破水泥墙的桎梏(图) 中翰清花:演绎“文化沙漠”里的文人情怀(图) 中翰清花:演绎“文化沙漠”里的文人情怀(图) 【专题】解读—海派书画 【专题】解读—海派书画 画廊串子指南——ARTINFO本周展览推荐(图) 画廊串子指南——ARTINFO本周展览推荐(图) 千秋风骨寄松涛——黎雄才《山谷之春》(图) 千秋风骨寄松涛——黎雄才《山谷之春》(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