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藏”客周晓刚(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8-10 15:22   来源:浙江日报

  点评

  在越窑收藏领域,周晓刚成就卓越,堪作名家。在青铜器收藏领域,周晓刚不畏艰难,力争上游。高质量的藏品,铭刻着他的艰辛,也诉说着他的精彩;高超的鉴定功力,使他具如炬之法眼,臻收藏之上乘。

  四明山就像慈祥的母亲,舒开健美的臂膀,拥抱着余姚城。

  300多年前,才华横溢的诗人黄景仁来到这里,被它灵秀奇崛的景色和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所打动,展开天马行空的思维,用饱含情愫的大笔写下这样的诗句:“或如神龙忽掉尾,或若铁骑宵衔枚。或如丈夫倚长剑,仰看白日心余哀。或如华堂敞高会,玉山渐渐东西颓。或如美女将进酒,凝睇却立擎瑶杯。忽或纂组杂婉媷,忽或旗鼓纷旋迴。躨跜变化不可以笔述,势掩赤柱驱风雷。星辰绝顶手堪摸,银河贴天声喧豗。沧桑迁变运指掌,琉球日本数点青如苔。”

  在黄景仁的笔下,四明山是这样的高大瑰伟、奇特雄壮、一步一景、千姿百态,而它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人俯仰低回、叹为观止:“昔闻句余东南擅名胜,瀛壶最近兹其推。寻真倘怳得灵躅,此处曾隐仙人梅。谢公万夫凿不得,阮刘遗迹空沉埋。古人一一呼不应,徒使后死慷慨愁心怀。”

  是的,四明山就像一个绮丽多姿的美女,毫不吝惜地展示着绝代风华;它又像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将无数的典故深埋心底。

  四明山用文化的乳汁,哺育了余姚的世代儿女;用文明的宝藏,熔铸了余姚的文化根基。古圣先贤在余姚创造历史、恢弘文化,而今天,一批收藏家则在此保存传统、薪传文明。周晓刚先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周晓刚就出生在四明山下,现为余姚宏迪尺业的老总,在管理公司之余,积极投入收藏事业。他延续着四明山的文化传统,在收藏领域成绩卓著。唐朝的著名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以表对他家乡附近的四明山的景仰之情。略改一下贺知章的名号,用“四明藏客”来称呼周晓刚,想必是合适的。

  “我小时候就住在越窑遗址旁边”

  在越窑收藏界,上林湖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名字。

  上林湖位于慈溪和余姚交界处,湖面波平如镜,湖岸曲折多姿,周围群山耸峙,万壑奔流。自1957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和浙江文保部门在上林湖周边发现了古代越窑窑址100余处,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精彩的内容。专家由此论定,上林湖是我国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我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

  周晓刚就出生在前溪湖越窑遗址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前溪湖边玩耍,看着满地的瓷器碎片,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随便捡起来,与小伙伴一同用它比赛打水漂。湖边还有一个巨大的瓷器碎片堆,但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它的来历,只管它叫“瓦岗头”。

  “我小时候经常爬上瓦岗头去玩,有时看着脚下踩着的瓷器碎片,不免会有许多联想,但那时我根本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收藏越窑青瓷。然而缘分无处不在,叫人无法逃脱,我有时想,或许正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越窑遗址旁边,所以冥冥之中注定了此生要与越窑结缘。”谈起收藏经历,周晓刚微笑着从童年讲起。

  心理学家常说童年影响人的一生,这个理论在周晓刚身上得到了具体的印证:“我小时候,有一回,父亲在挖地时竟挖出了一件鸡头壶,但是不小心将它弄碎了一点点。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当作宝贝一样,把它抱回家,摆在灶头上,说是能带来好运。那时我很小,根本不理解这件东西到底有什么价值,但眼看着父亲对它这么爱惜,有时就暗暗想,长大了一定要挖更多的壶出来,让父亲高兴。”

  小时候这种“挖壶”的幼稚想法,应该算是周晓刚越窑青瓷收藏事业的朦胧前奏。后来,他通过努力奋斗,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财力,也结交了很多朋友,虽然生活过得很好,但童年的“挖壶”之梦还是挥之不去——当然,这时他实现梦想的方式不是“挖”,而是“收藏”:“我开始收藏越窑,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10多年了。虽然我对越窑有着天生的眷恋,但我知道没有一定的鉴定知识,是根本不可能进行收藏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我到处拜访名师,虚心请教,渐渐地对越窑有了精深的认识。”

  从此,周晓刚的越窑收藏之路逐渐展开。一开始,他只是去一些古玩市场,只要看到越窑就买。后来,有老师对他说,要收藏就得选择最好的藏品。他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对自己的收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精不藏。

  凭着高超的鉴定功夫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越窑精品犹如千万条河流,源源不断地奔入周晓刚的收藏之海。他略带得意地说:“迄今为止,我的越窑藏品已有500多件,从战国到南宋,历代精品皆有。就算是极其珍贵的唐代秘色瓷,我也拥有好几件。乾隆皇帝曾经慨叹说‘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所谓‘李唐越器’就是指秘色瓷。连拥有天下的乾隆皇帝都说秘色瓷罕见,由此可知它的珍稀程度。”

  一谈起秘色瓷,周晓刚兴奋不已:“‘秘色瓷’是五代时期的吴越钱氏政权对越窑瓷的称呼。当时,吴越国掌控了上林湖一带,命令在此烧造瓷器专供朝廷,并入贡北宋皇朝。这种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为‘秘色瓷’。实际上,秘色瓷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到唐朝晚期,上林湖烧制的秘色瓷代表了全国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可是,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子?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直到法门寺地宫被打开,谜底才最终揭晓。法门寺在唐代是高规格的寺庙,寺中供奉着佛指舍利。法门寺的地宫藏物是唐代的懿宗皇帝奉献给佛祖的珍贵物品,其中就有14件秘色瓷。在发掘之前,它们深埋地下已达1113年之久,其间未遭任何扰动。这个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秘色瓷在唐代就有了。”

  说到唐朝,周晓刚忽然眼放神采:“我藏有一件唐代的越窑点彩多角罐,这是我最珍爱的宝贝之一。它造型古朴,形制独特,在罐身施以点彩,同时分层加缀多角,给人一种蹑青云而直上的感觉。这件多角罐是我2004年斥巨资购入的,在目前还没发现与之类似的器物,堪称至宝。”

  海陆兼运连城宝

  除了越窑之外,周晓刚在其他收藏领域也广泛涉猎,尤以青铜器为最。他所藏20多件青铜器,有商代的四足方鼎、春秋时代楚国的楚王鼎(昇鼎)等等,均精美雅致,令人神往。关于青铜器收藏,周晓刚极有感触:“青铜器是收藏的高端领域,常人难入其门。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传世数量很少,无论是藏家也好,博物馆也好,均视青铜器为至宝,不肯轻易转让拍卖。第二是鉴定困难,没有极高的知识,很难辨别青铜器的真假。第三是价格高昂,一般的青铜器价格都是数百万元,若是精品,要价更高。”

  尽管青铜器收藏困难重重,但周晓刚还是一一克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近,他的成绩单上又将添上一个高分。

  今年年初,周晓刚在比利时看中了一件楚王鼎。以他对青铜器的了解,他知道这是难得一见的宝物。它原先被欧洲的知名收藏家杰赛尔所珍藏,后来流落民间。类似器物传世只有3件,一件在上海博物馆,另一件在保利博物馆。

  周晓刚有缘目睹如此珍贵的器物,怎肯放过?他当即决定购买,便与卖家商量。哪知卖家对这件器物视如珍宝,不论周晓刚怎么恳求,就是不肯卖。周晓刚无奈之下,只得带着遗憾回国。回国后,他没有放弃,仍不断通过我国香港古玩商给比利时的卖家打电话,与之沟通。但卖家不为所动,态度坚决。

  6个月后,也就是最近这段时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对方打电话给周晓刚说急需一批资金,愿意将楚王鼎转让给他,但要价甚巨,且必须在3天之内付清。周晓刚一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可是面对卖家苛刻的条件,他又不免犹豫,但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满足了卖家的要求。

  事情还不算完。眼看着楚王鼎即将到手,但麻烦随之而来:因为这件鼎高68cm,口径67cm,器型硕大,如何将它从比利时运回来,成了个棘手的问题。周晓刚原来准备将它空运回国,但被航空公司告知不可能。他只有选择海运,在作了精心的保护,确保安全无虞后,轮船载着楚王鼎驶向我国香港。

  接下来便是繁杂的通关手续,让周晓刚忙得焦头烂额。就在前几天,这一切才办妥,楚王鼎将在香港被搬上火车,最终在余姚安家落户。

  从比利时到我国香港,楚王鼎跨越了滚滚波涛;从香港到余姚,它又将穿过根根铁轨。轮船和火车的轰鸣声,传递着周晓刚执着的收藏信念。

  “收藏中有遗憾,也有喜悦”

  谈起收藏的感悟,周晓刚极有条理:“收藏有两种,一种是先收藏后投资,另一种是先投资后收藏。第一种人多半是做生意的,购入藏品再高价转卖,以求利益,这只能算是投机者。第二种人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为了藏品舍得投资,但不求物质的回报,只求精神的愉悦。”

  周晓刚显然属于第二种人,他说:“我的所有藏品只买不卖,因为它们都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成果,我既然有条件将它们保存起来,又何必拿它们做生意呢?每当夜深人静,当我把玩着越窑青瓷时,我会有一种很特别的精神快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他人无从知晓的。不过,收藏也有遗憾,有时候看到心爱的藏品,由于条件所限而不能得到,眼看着它被人买走,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但总体来说,收藏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宁静和欢喜。”

  

  题记:

  余姚,自古为浙东文献名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七千年前,河姆渡的先民在此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文化,直至今天还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明朝大儒王阳明就出生在这里,他依托故乡所赋予的深厚文化积淀,建立了“心学”体系,为我国的哲学发展作出极大贡献。在王阳明之后,明末清初的大儒黄宗羲在这里创建“浙东学派”,为史学的弘扬与发展添砖加瓦。余姚这方灵秀的山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核,而今天,它又在收藏领域大放异彩。本文所介绍的著名收藏家周晓刚先生就是这“异彩”中最闪亮的一缕光芒。

 

  链接: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少年时即负诗名,诗风学习李白,瑰丽恣肆,有《两当轩集》传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铜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雄鸡海棠图(图) 雄鸡海棠图(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雨余山色润 雨余山色润 树静瀑声喧(图) 在线画廊打破水泥墙的桎梏(图) 在线画廊打破水泥墙的桎梏(图) 中翰清花:演绎“文化沙漠”里的文人情怀(图) 中翰清花:演绎“文化沙漠”里的文人情怀(图) 【专题】解读—海派书画 【专题】解读—海派书画 画廊串子指南——ARTINFO本周展览推荐(图) 画廊串子指南——ARTINFO本周展览推荐(图) 千秋风骨寄松涛——黎雄才《山谷之春》(图) 千秋风骨寄松涛——黎雄才《山谷之春》(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