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精致的民间收藏,留存着多少历史沧桑和文化记忆。如今,它正从私人“深闺”走向公共博物馆,为公众所共享。
如果说最近发生的“故宫损坏宋代瓷器”这一热点新闻,让我们见证了公众对文物的关注度,那么在7月19日结束的2011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则以其15.2亿元的总成交额,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浙江民间收藏的热度。
今年的西泠春拍有23个专场,3418件拍品,成交额创下西泠拍卖历年来最好成绩,领跑南方收藏品拍卖市场。海派绘画代表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以1.67亿元成交,这是西泠拍卖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浙江民间收藏之雄厚实力,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
民间收藏 惊艳亮相
近年来,收藏不单单局限于兴趣爱好的范畴,许多企业家更看到了艺术品巨大增值空间,纷纷将投资重心转向艺术品市场。
我省一位进入收藏界多年的民营企业家童先生表示,和许多民间收藏者一样,他在刚开始涉足收藏界时完全就是出自于对艺术品本身的热爱;但慢慢地他也开始意识到了艺术品投资所具有的丰厚的投资升值空间。
“民间收藏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项目,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20%,已经超过了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而且正在吸引金融资本的介入。”去年在横店举行的“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上,一份公开的数据这样显示。这大概就是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
民间资本的进入为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掀起一股收藏热潮。浙江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一大批来自各地的艺术家汇聚于此,孕育了浙派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商群体的崛起,产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收藏家。收藏界的“浙江军团”的身影颇为惹眼,足迹遍布海内外。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民间抢救回来的流失海外文物数不胜数。
在 “2011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评选活动的鉴定现场,一件藏品让专家们眼前一亮。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升鼎,是祭祀随葬的重要礼器,该器侈口、束腰、平底,三蹄足,口两侧斜出双立耳,形体雄伟,装饰华美。“这样的藏品哪怕在国有博物馆都很罕见。” 浙江博物馆研究员赵幼强先生向笔者表示。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收藏家、收藏爱好者。“浙江当代十大收藏家”和“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精品”公推活动自今年1月推出以来,引起了我省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推荐收藏家,还有许多收藏爱好者送“宝贝”到博物馆参与公推活动,在全省掀起了一个个高潮。
本次活动共征集到1000余件收藏品,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筛选,最终在“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上亮相的藏品有320余件,涉及铜器、玉器、钱币、瓷器、书画、家具、杂项等八大类,远远超过了2003年首届“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珍品大展”的规模,浙江民间藏品的实力又一次让人惊艳。
文化共享 责任重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级政府主导着古玩收藏,国家收藏(“国藏”)是收藏的主体,民间收藏(“民藏”)则一直扮演着补充者的角色。
然而,由于古玩艺术品历时久远、数量众多且遍布民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国藏”都无法尽收囊中,放在国家博物馆的毕竟是少数。在历史上,中国的“民藏”为我们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5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收藏爱好者的人数是7000万人;而2009年的资料显示,这一人数已经上升为9000万。按照每人一件收藏品计算,民间收藏的数量也已远远超过博物馆收藏2400万件(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如今,民间收藏和国家收藏各具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渐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在赵幼强看来,藏品无论价值几何,都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由全社会共享:“我们‘省博’支持民间收藏,同时我们也将服务这些民间收藏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去年10月,一场名为“玉蕤(义为玉的精华)”的展览在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开幕,汇集了从良渚到晚清的中国玉器精品100多件。此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来自慈溪民营企业家许国文的个人收藏。因此,该展览更应称之为许国文的“个展”。
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曾这样回答媒体:“浙江博物馆不仅没有收取许先生一分钱的展厅费,反而在出版图录、协助布展等环节上补贴进了不少钱。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我们引进这个展览,一是因为许先生的藏品刚好弥补了浙博在玉器收藏上的不足,二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雍泰岳回顾道:“我们浙江省博物馆办的众多展览中,整合利用浙江民间资源收藏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民间收藏精品这个系列展览,有效地将浙江民间收藏文物艺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民间资源为大众共享的目的。”
博物馆作为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阵地和窗口,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类形式来展示浙江深厚的历史积淀,凸显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蕴。让民间藏品走入国有博物馆,一方面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民间收藏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全社会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氛围,真正实现了与社会公众共享、共赢的局面。
收藏文化 前路漫漫
浙江民间收藏发展之迅猛是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浙江速度”。浙江民间文物收藏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见证,同时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盛世收藏”的价值取向。
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目的,有的是为了升值赚钱,有的是出于文化情趣,也有许多人出于投资的目的涉足收藏,而最终被收藏文化所感染。
我省一位资深民间收藏家说,从事收藏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单纯为了藏品的经济价值,那么迟早会“走火入魔”。其次,最好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藏友”,找到深层次的文化共鸣者,共同感悟收藏之乐。志同道合的收藏家聚集在一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浙江民间文物收藏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但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眼下,收藏热导致的盲目投资不可忽视。举例而言,现在动辄要价千万元的藏品,十年前市场上的估价可能只是几十万。收藏市场的“温度”过于高,势必刺激赝品流入市场,造成更多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民间藏家盲目投资的现象也剧增。有相关报道称,国外一件艺术品从拍出到再一次进入市场的周期平均是28年,而中国仅仅是两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许多民间收藏家的心态过于浮躁。
另一方面,将私人收藏品放入公共博物馆展览,“变私为公”的做法可以看作是政府对于民间收藏热情的一种肯定。能够进入公共博物馆进行正式展览,对于许多民间收藏品而言,犹如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得到机会登上诸如春晚这样的大舞台表演一般,其“提价”的意义自不待言;但也正因为如此,公共博物馆在甄别民间收藏品价值的“把关”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具有统一标准和更高水平的文物鉴赏专家将为民间藏品公开展览更好地“保驾护航”,让私人收藏品作为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为公众所分享。据介绍,8月10日开展的“2011浙江民间典藏大展”,20多位专家对每一件参展藏品都作了精心而专业的鉴定,确保藏品文化价值。
独乐乐,不若众乐乐。爱好收藏的人越多,收藏的市场越大。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贺善达说:“以前,民间收藏家都是将宝贝养在深闺中,可谓藏而不卖。现在我们愿意将展品拿到公众面前展出,有的还以合法拍卖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满腔热情参与到收藏活动中。只要善加引导,收藏文化将会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更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