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展览《胡同胡同》追忆北京
http://www.socang.com   2011-08-02 09:33   来源:新浪收藏

国学胡同刚拐进来 北向南

细管胡同东口 见到北新桥大街

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沛和大家在一起 

  展览:《胡同胡同》

  艺术家:杨沛

  时间:2011/7/30日至2011/8/9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玲珑塔3层

  杨沛简介:

  杨沛曾祖为晋商,在天津与大东家合作开设当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天津港前,大东家将银号、当铺委托曾祖看管,市面被抢,曾祖力护之使保全。乱后大东家自西安回,曾祖备受表彰,遂出银助之,使曾祖自管当铺一座。

  祖父因曾祖母在家无人照料,乃终身奉母在家务农。

  父亲杨馨斋为晋商后裔,投资在石家庄开设银号一座,颇有商誉,至解放破产。

  杨沛母亲家为满族,旗人(镶蓝)赫舍里姓,外曾祖延祉从军机处缮写翻译,一直晋升为库伦(乌兰巴托)饮差大臣。光绪帝慈禧太后避难热河时曾任热河藩台,光绪三十二年任办矿大臣。三十三年迎达赖喇嘛进京。两任蒙古饮差大臣时与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甚厚。在任时活佛私派人运金沙四坛至京寓,宣统二年曾外祖父回京发现此项金沙,即送交国库,一生清廉至极,写诗出集。

  外祖父贺锡藩(因惧孙中山革命驱逐鞑虏,改赫舍里为汉姓贺)原保定军校学生,因见军阀混战,同胞自相残杀,及弃武从文,一生作文牍工作,在鲍文岳门下作幕府,鲍投靠汪伪,外祖父急流勇退。

  母亲贺珍,自幼失学,自学勤勉以极,于文革时期从谢国桢老前辈学明、清两代史,自身力勉恢复读书家风,八十岁高龄犹苦读不止。

  杨沛生于一九四九年,一九六零年考上北京市戏曲学校,学唱花脸,六二年转至北方昆曲剧院亦唱花脸,师从侯玉山先生。六五年被下放到工厂。七十年代初拜张伯驹先生学习诗词兼与萧劳先生,周汝昌先生学习,后与潘素师母(张先生夫人)学习国画山水,八十年代与诸先生以及王任先生学习书法,并在北昆恢复后回剧院书写字幕。

  一九九三年九月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一年。

  一九九四年至九六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两年,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插班研修两年。一九九八年至二00二年在杨飞云工作室研修油画。作品曾在北京艺森画廊、中国美术馆展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

  赵友萍:读杨沛先生艺术作品的感想

  杨沛先生的画册出版了,这是一本对故乡充满深情的书。作者描绘的是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北京民宅组成的胡同。这本书是作者对故乡深深眷恋的诉说,作者以朴素无华的笔调和鲜明准确生动的色彩,向读者直陈自己内心的感情——一种对故乡不移的爱。

  北京过去曾称北平,她是一座古城,她的内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之所以如此爱惜北京的民居,绝非仅为其建筑理念建筑风格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建筑乃物化了的人,或者说人的物化,那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建筑形式不同的街门内外蕴含着的是人生的流转,蕴含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人生理想——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从作者的作品中我们能读到建筑上精致的刻画,门礅对称的摆法,屋檐的不同装饰,庭院中的树木花卉……无不体现出屋主对美好生活和生活的美好愿望的追求和赞美。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民宅的街门上往往刻写有对联,例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还有二门外大门内的影壁上,常常用木刻或砖雕或书写的鸿禧二字,表明了人们的为人原则,表明了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我以为有了人才会有生活,才会有文化,才会有文明的发展和积累,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魅力才使作者相当一段时期致力于描绘北京的民居,才使我们赏读他的作品时并不仅限于看了很多的好画,更重要的是作品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感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人文精神才是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寻求美的根源。作者投入“抢救”民居的过程中曾经对我说:“我得赶快画,这个地方又要拆了!”还指着一张作者完成的作品说:“这个地方已经没了!”,那看到心爱之物的毁灭又无力救援,只能画影图形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因之我们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顾北京夏季的干热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冬季的寒冷冻透了全身,冻僵了双手,忘记饥饿,忘记焦渴,以至长时间作画对身体的损伤,像农民抢收自己辛苦种植的粮食一样,把心爱的“故乡”抢收入画幅当中,而成就了这本画册。

  赏读这些作品你一定会想起自己的“故乡”,也就是自己生长的地方,会想起在胡同里宅院中的生活,看到作品里的那些北京民居建筑特有的青灰色调的砖、瓦,红色、黑色等的大门,油漆斑剥的小门,房前屋后的老树和作者对北京四季阴晴雨晦的生动的、准确的表现如此的熟悉、亲切,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家在干面胡同西石槽22号,青砖灰瓦的小宅门内,二门绿地红色斜方壁上黑色的四个字,红色房门、柱、绿色的窗纱,一年四季院内上演着相似又不同的生活,种花、摘葡萄、打枣、买兔儿爷、过年祭祖、放花炮……,而在门外,胡同口的太阳下几辆人力车停在那里等待顾客,各式北京特有的不同的叫卖声……,一起涌进回忆的屏幕上,一种温暖的感情充溢内心,虽然回忆中并不都是甜美的,生活本就五味俱全,生老病死,欢乐与悲伤在我生活过的小宅门里都是经历过的,那本就是生活的常态。但无论什么味道,却是曾经的生活,因此回忆总是被一种亲切温暖的感情笼罩着的,也因此回忆总是甜美的,真的要向作者说声谢谢。画中的住宅虽不是自家的,但它们是如此的相似,见到它如见自家,是对失去故乡、失去家园的那颗无着落的心灵的一种虽苦尤甜的慰籍,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了我们生活在北京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多么丰厚的荣养、多么细致的帮扶啊!在这里还要说一声感谢生活。

  杨沛生先是一位勤学刻苦,诚实谦逊的人,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努力求学,曾在美院学习油画,毕业之后又进入杨飞云先生的画室继续研习,积累了一批室内写生作品,他不辞辛苦地在室外写生,积累了这批民居系列和风景作品。他的勤奋让人叹服,即使仅有20分钟的时间都被他紧紧抓住,又用此积累了一箱色彩速写小作品,他曾学过京戏,这又成为他的一部份积累,一批生动的京剧人物画和速写作品又成为他众多作品中独具特点的部份,他还是书法协会的成员……。我相信知识面的广与博是艺术家能够远征的条件之一,正是作者的广博的知识,化作了艺术家的素质,他的作品日臻成熟就是必然的了。

  北京的民居必然成为只保留典型,而大部份成为过去。像作者说的“这里已经没有了!”但是民居系列作品画册的印行完成了作者的心愿。同时,也使读者只要翻阅一次画册就会多一次体验重返故乡的愉悦,应该再次感谢作者和出版者为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故乡。

  杨飞云:我跟杨沛有缘 

  高尔基说过:人生就是一座博物馆。

  杨沛跟我是同龄人,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经历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可以说每个人的阅历都很丰富,而杨沛的则更为复杂,因此我们一见如故。

  接触久了,我渐渐发现了杨沛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生长在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气息的城市,有幸结识近代的张伯驹和萧劳等文学大家,使他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上自小学习的京剧与昆曲,这些经历,让他在各方面都不自觉地从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角度要求自己,而正是这种要求,渐渐转化成了后来杨沛对油画艺术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原动力。

  中国有句老话,叫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意思是先走上山顶看到正确的路线,即使无法到达最远处目标,也不会成为井底之蛙。杨沛是已经走上山顶看清了道路的艺术家,因此,无论是他的胡同系列油画作品中表达出对流逝时光和事物的心灵体验,还是这本叫做《孤独的旅程》的文学作品里他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把握和抗争,都让我对杨沛未来的艺术道路充满信心。齐白石先生六十岁才变法,黄宾虹先生八十岁以后才在艺术上有大成,相信杨沛多年的积累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我等待跟他分享硕果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杨沛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专题】 【专题】 触摸古籍 切尔西酒店传奇藏品连连失踪(图) 切尔西酒店传奇藏品连连失踪(图) 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首展开幕式在无锡灵山举行(图) 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首展开幕式在无锡灵山举行(图) 清代加彩紫砂壶赏析(图) 清代加彩紫砂壶赏析(图) 匡时夏拍力推日本回流私人美术馆藏精品书画(图) 匡时夏拍力推日本回流私人美术馆藏精品书画(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佳士得宣布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达32亿美元(图) 佳士得宣布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达32亿美元(图) 与名家面对面——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面试进行时(图集) 与名家面对面——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面试进行时(图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