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炳棠在制作年画。
冯炳棠年画作品。
冯炳棠年画作品。
冯炳棠年画作品。
冯炳棠:1936年11月出生于佛山,是佛山木版年画目前唯一熟练掌握整套工艺流程的民间艺人,2004年4月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刻绘的年画《梅花童子》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
冯炳棠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木版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36年11月出生于佛山,技艺传承于父亲冯均,已是冯氏木版年画第三代传人,1949年小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坚持至今。他原来只从事木版年画的开纸、套印技艺。改革开放之后,他经过对于专业各个工序的刻苦学习和钻研,能够独立完成木版年画开纸、雕版、套印、描金、开相、写花、填丹等整套制作工艺。如今是广东全面掌握传统佛山木版年画工艺的唯一传人。
近几年,笔者曾不止一次亲赴佛山冯家拜会这位冯炳棠老人,领略了他的大家风采,并且聆听了他艰难岁月倾情年画的曲折经历。
1 佛山老街年画作坊
老人的家坐落在佛山古老的普君南路,86号敞开的门上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不大的一间房子里面,厅堂四壁挂着佛山木版年画。这就是年画作坊,中间靠左墙有一个大画案,画案上面堆着年画和正在刻的雕版,画案前面是一张印画台,纸张、颜料和印画工具一应俱全。
在门边的一块宣传栏上,贴满了各级领导人和中外文化艺术名流与冯炳棠的合影,还有他的一些活动照片。在他这里,我还看到了世界各国众多媒体对佛山木版年画的报道。环顾四周,威严挺立的门神、富丽堂皇的财神、生动鲜活的梅花童子……无数天上的神仙和地面的人物在画中栩栩如生。
冯炳棠老人介绍说,佛山木版年画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到清末达到顶峰。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衰落。到现在整个广东省也只有他一家两父子还在做年画。
在《爵禄封侯》这幅年画前,冯炳棠停了下来。他对我说∶“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年画,这幅年画叫《爵禄封侯》,古时候的人追求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古代当官人最喜欢的年画。我把它送给香港特首曾荫权了。这是我2002年刻的,花了2个月时间才刻出来。”说着,他又拿出一幅精致的小画,对我说∶“这幅年画我送给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了。”我接过来一看,是《佛山秋色》。与其说这幅是年画,不如说是版画,是一幅创作作品,线条繁密,而风格清秀,可以见出老艺人的深厚功底。应该说,这是一幅新年画精品。
谈到刻版,冯炳棠为我详细讲解了刻版流程“做木版年画很麻烦,流程很多,先要出样,就是画出画样,然后刻版,不只是刻一块版,要刻很多版,有多少种颜色就要刻多少块版,一般一张门神刻8块版,这样就能套色印出8种颜色。”冯炳棠说着,给我拿起摆在桌子上的正在刻的几块版,对我讲解道∶“一个色,一块版。”
几个月后,我再到他的年画作坊,他坐在印画台前专门为我和我的同伴们演示了印画工艺。木版年画是套色的艺术,因此套色印刷工艺显得非常重要,色版稍有错位,年画就废了。只见他先在墨线版上刷印出墨线年画,然后用红、绿、黑、黄四色套印,再用工笔绘彩、勾金,一幅精美的图画跃然纸上。他把这称为“万年红”佛山木版年画。冯炳棠印制绘画的佛山年画画面富丽堂皇,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极具地方特色。
2 艰难岁月起起落落
冯家以前家境殷实,文革时年画停产,突然变得毫无收入来源。一家人的吃住却艰难地摆在眼前。冯炳棠把雕版保存起来,用自己善于精雕细刻的双手,去解决全家人的生计。他开过小五金店,做过苦力,当搬运工拉板车,养活一家大小。直到改革开放后,年画被“平反”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冯炳棠开始小批量地制作年画,然而,时代淘汰了贴年画驱邪降魔的传统,冯炳棠的木版年画失去了市场。
难道木版年画就这样消失在自己的眼前?冯炳棠不甘心。
冯炳棠始终在寻找机会,1998年底,佛山民间艺术社联系到一位美国华人,表示要一批木版年画。冯炳棠一兴奋,没收到订金,就和儿子投资7万多元,雇人日夜赶做这批年画。然而,由于船期不对,那边说,等画运到,已经过了年关,所以不要这批货了。
也就是在1998年,冯炳棠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开张了。那批尚未售出的货,积压在作坊的库房。冯炳棠说:“做年画以前招祸,现在赔钱,我快撑不下去了。”直至2007年,冯家的年画作坊仍是亏本的。
回首往昔繁华,冯炳棠不胜感慨。他几次对我说∶“在佛山木版年画制作的鼎盛时期,佛山有4000多个艺人做这行,每年能有上千万对木版年画被制作出来,可到现在,全广东也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木版年画了。”
谈起木版年画的未来,冯炳棠忧心忡忡:“现在我已经70多岁,如果没有人需要年画,这门艺术传授不下去了,恐怕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就要成为历史了。”冯炳棠几次对我说∶“佛山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堪忧,从1998年恢复制作木版年画以来,顾客也一直十分稀少。现代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门,木版年画的青睐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变成了收藏者和游客,市场萎缩了。”
冯炳棠对年画的现状唏嘘不已,无限感伤,他感叹:“佛山年画没落了,很久以前还有二三家做,因为做木版年画赚不到钱,太辛苦,后来都不干了。生活都难以维持谁还做做下去困难重重。”
3 念念不忘年画传承
冯炳棠的生活自由而悠闲,也很有规律。他每天早晨7点起床,到街上喝早茶,9点回到家里,“然后开工,一直做年画,除了中午吃饭。”他说。晚饭后就看电视,“有时晚上也做做年画。”他每天晚上都是12点睡觉。
这些年,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年画爱好者纷至沓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冯炳棠又看到了年画复苏的希望,并为此感到了些许的欣慰。面对未来,他充满了创作激情,他对我说∶“我一生做了60多幅年画作品,一生刻版400多块,我还想在有生之年刻50块版。”
冯氏父子这些年一直也在思考着佛山年画的传承问题。他们有时开设讲座,有时在中小学里开班授课,也希望在旅游景点表演木版年画制作,让游客参与到其中。这些都是为了让佛山年画得到公众的认知进而得到普及。尽管做得很艰难,但冯氏父子从未放弃努力。
2011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在非遗展台,我看到了熟悉的佛山年画,冯炳棠没有来,他的儿子冯锦强对我说,父亲的身体还好,仍在家里做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