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象牙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然而进入民国以后的江苏武进牛塘镇的民间艺人,开始以浅刻象牙艺术遐迩闻名,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象牙浅刻艺术,其实是常州武进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为宫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晚清出现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名家。上世纪中叶,中国象牙浅刻的艺术中心慢慢由上海苏州转移到常武地区,武进象牙浅刻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继承这一传统的象牙浅刻名家王建海先生,就是武进牛塘镇的著名民间艺人,也是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浅刻代表性人物之一,由他创作的许多象牙浅刻作品多次获得了国家大奖。特别是在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的时刻,王建海先生创作的象牙浅刻作品日益受到关注。
1957年出生的王建海先生,自小就在农村长大,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武进工艺雕刻厂学徒,师从牛塘镇著名的象牙浅刻艺术家杨雪芳先生。
小时候就喜欢画画的王建海,在名师杨雪芳的教诲下,以刀代笔,开始了他漫长的艺术人生。最初,因为象牙材质的名贵,不容出错,所以他只能从有机玻璃、红木入手,逐渐以兽骨代替,苦练基本功。由于他擅长绘画的天赋,帮助他在象牙浅刻领域里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小师傅。深受师傅杨雪芳的喜爱,被赞誉为得意门生。
所谓象牙浅刻,是象牙浮雕的一种,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王建海创作的象牙浅刻作品,属于平面雕。他的刀法利索,刻画细腻,讲究气韵生动。一般匠人浅刻的象牙,往往像国画中的白描,全是线刻,虽然比例逼真,却全无水墨的韵味。而王建海细心揣摩中国画的原理,自制各式雕刻刀具,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在象牙浅刻艺术中融进当代中国画的笔意墨韵,体现出中国画的小写意、大写意甚至小泼墨等表现形式,令人拍案叫绝。虽然象牙浅刻是一笔一画刻出来的,但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极具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当我们欣赏时,但见刀法里有笔法,笔法里有刀法,似刀非刀,似笔非笔,刀笔相融。把以刀代笔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象牙浅刻表现出来的效果既具中国画神韵又不失雕刻所讲究的金石刀味。
王建海先生的象牙浅刻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山水领域,尤其是临摹古代名画真迹,不仅惟妙惟肖,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金石味,可谓赏心悦目,成为其鲜明的艺术特点。
苦心求索终于赢得了社会的尊敬。2010年,王建海创作的象牙浅刻《唐寅山水三件套》作品,在江苏省艺博会上荣获银质大奖。2011年,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他创作的象牙浅刻《茅屋风清》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这在象牙雕刻行业里引起了轰动。
面对种种荣誉,憨厚的王建海依旧保持着农家质朴的情怀。他说,“作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浅刻的代表性传承人,我的责任不仅是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把这种艺术能够传承下去,使中国的象牙浅刻艺术长生不老,发扬光大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