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约在十四、五岁时,读过一次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当时年少,无知。读后,我仅记得鲁迅先生写的是一个发“狂”的人,他眼睛里看到的“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狂人为甚么会狂?狂人又怎么样狂?不懂。也没有去想。
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丰富起来。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越来越感到真是深刻之极。但,也没有对《狂人日记》作更进一层次的研读。因此思维中还只是保留了一个“狂”的身形。
从1974年起,我为在文革中被关“牛棚”时立下的决心刻《阿Q正传》着手构图,到1978年正式动刀。期间,由此陆续涉及创作了鲁迅先生其它一些文学作品的插图。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创作鲁迅先生文学作品插图的逐渐增多,和对其作品所揭示的人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我感到要为鲁迅先生的名著《狂人日记》创作插图的欲望不断在增强,增强。
我拿着《狂人日记》再三阅读,才认识到“狂人”不仅不“狂”,而且是最最是非分明的真正的人。
他是那样“率真”、“明理”、“勇敢”。
他慷慨伸出手臂,大声地喊出自己心中被压制得最深最痛的呼唤——“救救孩子!”
为用画笔把这种感受用形象表现出来,我经历了相当长的推敲过程。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主要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文章不长,画幅也就不宜多。
怎样才能将构思与构图在有限的画幅上通过形象真切表现出狂人受到的压抑和他的反抗?是我最先遇到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我画了大量的草图,排列起来反复斟酌,揣摩鲁迅先生的原著思想和我构图画面之间的关系。
最终,我选择运用清隽、明理、勇敢、自信的形象和气质来塑造狂人。刻作时以平刀为主,造型表现上强调块面结合,画面处理方面则通过大面积的黑白对比来营造强烈的动势基调。我所反映的,是狂人内心深处那澎湃不已的思绪,是他那伴随着绝望的希望。
在此谨举几幅画面为例
——插图之二“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门外的白色是月光,门两边的窗棂构成了如同“枷”的形状,这是禁锢狂人的“枷”,但它遮不住窗外自由的月光。画面两边的黑色映衬出中间的白——月光显得更为皎洁,也使得在月光中剪影似的狂人,瘦弱然而气质清高,表现出被视为叛逆、癫狂的狂人,实际上却有着月光一般透亮、纯美的内心。
——插图之七“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睡不着就睁着双眼。整个画面因此处理成狂人面部的上半部,集中突出一双眼睛:眼神中刻划的是一种似朦胧非朦胧的神色,在研究与怀疑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在黑白对比下,呆滞而又清澈的眼睛,体现出他思考得既深且广。狂人头上边缘粗糙近似对等的大块白黑,象征着狂人复杂的思想漩涡,使空灵的画面愈显出思维的深沈和苦恼。
——插图之卅五 “我晓得它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
挣扎是使用全身力量苦苦对抗的过程。木头构成的山字形堆积体占据了大量画面,加上凝厚的天空乌云以及人身上的黑白相间,形成了一个横与竖对比强烈的动感画面。狂人不屈的身形刺破了山字形、乌云、天空的封锁,“挣扎出来”站在压迫的峰顶,既用来加强狂人抗争动态,也表达了他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在构图的处理上较好地反映了主题思想,运用大块黑、白、灰色的明快对比,表达了力量而且充满动感。
——插图之卅八“救救孩子……”
在画面整版的黑色上方,从上往下竖一个倒三角形,既表达了一种迫切的不安定,使危机感油然而生,又像是在黑暗中出现的裂口,让人看到了一线希望。狂人张开的双臂加上长衫的飘动,充分展示出他不顾一切地冲出去,使他在呼喊中跃动欲起。头上的白三角形、脚下的白块和整版的黑块,强烈对比衬托着狂人小小的身形,在灰白黑、动静、大小的冲突中构建了激烈又协调的画面,表达了压迫的现状,更表达了吶喊和希望。
我为《狂人日记》创作了三十八幅木刻插图。在为这篇文字作画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性、对封建社会最深刻的剖析、揭露、批判。而它的丰富内涵只有在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以后,才会一步步深入理解领悟鲁迅先生的原著精神。
这些就是我在创作《狂人日记》卅八图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与体会。
赵延年(b.1924) 狂人日记
纸本 木刻版画 1985年作 26×17cm×38
出版:《〈狂人日记〉—赵延年木刻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
《画说鲁迅—赵延年鲁迅作品木刻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狂人日记》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
《中国美术馆藏赵延年捐赠作品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浙江美术馆藏赵延年捐赠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
《浙江美术馆藏赵延年作品—鲁迅<狂人日记> 三十八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
《〈狂人日记>卅八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说明:本作品木刻原板已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