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永安)模拟的白云飘在绿地上,写意墨荷在油库过道两旁绽放,水雾缭绕场馆内外,荷、药、茶、香、酒发出的不同气味弥漫空中……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以来,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6月25日,中国馆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峰及部分参展艺术家在北京大学与国内媒体见面,讲述了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馆的故事。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为“启迪”,与此对应,中国馆确定了“弥漫”的主题。彭峰表示,这一主题反映了中国哲学独特的深刻内涵,同时用没有具体边界的气息“弥漫”空中,表现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
彭峰介绍,中国馆的场地是一个旧军械库和外面的一片绿地,空间非常有限。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5位参展艺术家分别以荷、药、茶、香、酒5种气味为主题创作出了5件作品,并让相应的气味附着于具体的作品上,弥漫在军械库内外,很好地利用了狭窄的空间。
彭峰表示,中国馆在本次双年展上虽然未获金狮奖,却是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和其他场馆给人带来视觉冲击以及场馆外的政治性活动不同,中国馆的作品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是表现中国文化的纯艺术展览。在整个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馆空灵清新的氛围为观众带来了身体和心灵上的缓冲。
据彭峰介绍,中国馆获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海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欧广联、英国《金融时报》、《Art in America》等海外媒体都对中国馆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称赞其“充分利用场馆”“富有技术水平”“清新诗意”“文化内涵浓厚”。
对于国内出现的批评声音,彭峰表示,展览本身在威尼斯召开,面对的主要参观群体是外国人,对于国内一些没有参观过展览的批评家所提出的质疑乃至否定,他本人不准备做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