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空间和艺术的随想(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6-28 15:10   来源:外滩画报

展览空间和艺术的随想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展览“人民的建筑”,据说6月会来上海巡回展出。4月,我提前在北京看到了。对于谢英俊倡导适用科技、就地取材、协力造屋等社会建筑实践,我早已有所熟悉。2007年还去过日月潭,看他协助邵族灾后重新营造生活社区的工作基地。谢英俊十多年专心于两岸灾后重建和农村建筑等工作,设计出开放性的结构和工法,在建筑界或受制于市场或沉迷于形式主义的环境里,尤其突显心灵的力量。他展厅外搭起的黑色帐篷来自西藏,据说是我们一切居所思考的原型。因为在那里面,空间的安布是围绕中间的炉火展开。我们或者可以接近这样一种思考:什么才是人们建构空间、积累文化、延展艺术所要依据的那塘炉火—或该称之为生活的根本的东西?

  然而尽管这样,离开那个帐篷,我仍不知道怎样看那类以文献为主的建筑展。站在展厅里读大量细小的文字,追索其中的思路,总让我有些耐不住性子。那似乎更适合出了书来读。在空间里发生的展览,似应该有它自己特殊的沟通属性。观众会怎样在展厅中游走,可能的线路,停留的极限,展品之间的关联、主次和逻辑,以及怎样唤起观者感性或理性的回荡?这都是策展人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3月中旬,比利安娜策划的“回放”行为艺术表演在外滩18号楼上的一处空间举行。这是她今年“占领舞台”系列的第二回。一些著名的欧美60年代行为艺术,被5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或有点变形,或完全不同地“重做”一遍。其中唐狄鑫继续不吝惜身体,直愣愣地摔下去,又爬起来。他“回放”的是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茵的创作。胡昀不温不火、照章办事地在一面大镜子前,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所见,是重做美国艺术家的行为表演作品。陆平原不停地挑战一个与他体形高宽相仿的木箱子,多次失败后终于站在了箱顶上。那是从意大利艺术家皮埃罗·曼佐尼的作品引伸而来。陆平原的行为表演像一出情节起伏、节奏酣畅快速的好莱坞电影,最后几经搏斗的艺术家英雄般高高站在箱上,赢得众人由衷的掌声。

  展厅现场对那些外国艺术家和他们的原作并没有什么介绍。观看者大都在努力搞清这些年轻人在“做什么”,而至于“为什么”,一时大概很难顾得上。尽管同样号称重演经典,但不像一场古典音乐会,会对要演奏的曲目和作曲家做些介绍,以便让隔了时代和环境的听众,能够接近这些作品。当代艺术虽然爱将跟观者的沟通挂在嘴边,但与其他一些艺术门类比较,对于观者,其实往往较少顾及。典型的一种态度是,观众怎么看得由他们自己决定。这里似乎暗含了道德正当性,即唯有如此才是民主的。很多时候艺术家或策展人只是需要观众在场,以实现作品名义上的公共性。至于那些创作,大都不是为公众而考虑和存在的。它们或为一些能点石成金的重要人物,或是为艺术圈中相互演示而存在。

  展览后有一段“行为”,只在相熟的一些人中间流传。即当晚展后有几位参展艺术家的朋友,在外滩那栋楼下因停车与保安发生冲突。我一直对那些只见洋文难见中文、国人不太敢涉足的建筑里肆意渲染的高级氛围感到疑惑。那些奢侈品价值观的炫耀,很容易让人势利,让人滑向只见利而忘却了应有之意。我对现在外滩旧租界时期建筑的利用方向不敢苟同。那里本是人流汇聚之处,但为什么却不能够是大众消费或享乐之地。那些大楼里里外外得意的“尊贵”,都得靠普通人自相形秽才能彰显。

  同在这个春天,我受邀参与以英语为主要使用语言的Shanghai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estival(上海国际文学节)。我坐在另一栋老大楼里,窗外是上海最好看的外滩和陆家嘴景致,窗内那家餐厅酒吧,是老外俱乐部似的有腔调的高级消费场所。那种场合的经营,从骨子里渗透出缅怀殖民时代的意味。那个文学节已有了好些年,它以上海为名,内容丰富,却只在英语社区活动,不屑与更多的新老上海人分享。

  讲到空间和艺术,我眼前有了这种种回放。外滩那类彰显等级的大楼和里面行为艺术的尝试,或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不能就简单脱了干系。建筑是我们生活的寓言,建筑空间的安布,是我们生活方向的指引,想要呼吸于其中的艺术当然不例外。何况那晚的重演或回放,是对行为艺术西方脉络的一场致敬。

  我们宽泛地将那些称做“行为艺术”,但它们在自己的历史时段里,也以其他名目存在,比如活体雕塑、现场艺术或激浪派,等等。这说明了他们从属的位置和脉络。这些文脉,也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指引和基础的一部分,它们确实带动了小唐小陆今天的艺术道路,并且还通过那些致敬加深关联。那几位年轻艺术家在比利安娜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这些工作由这位“艺术白求恩”主动来做,难能可贵,也难度不小。我想,全球化下的这种互动,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自身在创造力上的被动和无力。小唐小陆们的艺术看起来拘谨。所以,我们已经跑到了欧美的视野,或许还可以再宽广些,可以扫视到自己的历程。如果非得行为,非得现场,从上千年的禅宗公案,到今天种种已激烈到肉身化的社会挣扎,是不是有更多经典,让我们可以在外滩涂写上自己的文脉?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刻辞卜骨鉴赏(图) 刻辞卜骨鉴赏(图) 甲骨文七言联(图) 甲骨文七言联(图) 《铁云藏龟》书影(图) 《铁云藏龟》书影(图) 方国关系卜辞(图) 方国关系卜辞(图) 刘鹗鉴赏(图) 刘鹗鉴赏(图) 《本草纲目》书影(图) 《本草纲目》书影(图) 王懿荣鉴赏(图) 王懿荣鉴赏(图) 攘疾甲骨鉴赏(图) 攘疾甲骨鉴赏(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