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威的紫砂文化壶创新
http://www.socang.com 2011-06-21 15:08 来源:大江南收藏
文 陶哲
紫砂壶的出现,是为了与茗茶完美相伴。那与生俱来的古雅淳朴的气质,叫人惋惜。随着历史的推移,紫砂文化的发展,紫砂壶器具的造型与内蕴越来越丰富多彩。艺术的美都是相通的,紫砂创作者在紫砂陶艺中融入了其他艺术的精髓,热爱传统文化的陶者尤其喜爱用紫砂来重现传统艺术的光影。当代著名的青年陶艺家张子威,就喜爱在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找寻创作的灵感,把古意和时代元素相结合,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气息。
先人遗留给我们的那些历史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中国人民的无价之宝。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认为是黄公望作品之冠。这国宝级的画卷,被分为两个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藏在大陆和台湾。被迫分别600多年的佳作终于在2011年合璧、团圆。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张子威,听闻《富春山居图》合展这件事后,大为感慨。身为紫砂陶艺家的他,为此创制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壶》,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幕。这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半圆壶组成的对壶。在两个壶上,分别刻画了台湾的《剩山图》和浙江的《无用师卷》。“富春山居”这四个字也分刻于壶盖上,为了和壶的整体风格相配,壶的提梁采用白玉制成竹藤形状,富贵典雅,高风亮节。两个半圆壶组合成圆壶的时候,也是《富春山居图》合二为一最美妙的佳构。壶、字、画同时团圆,那是文化的合璧,根的相连。两岸人民本就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青年陶艺家张子威的这个作品融合了历史、人文、时代的特征,是当代紫砂的创新精品。
虽然青铜器最早并不是出现在中国,可是中国的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堪称世界最高。中国的青铜器造型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每每欣赏青铜器,张子威都不由自主地把它和紫砂陶瓷做比较。张子威一直想将这极具古朴典雅气质的两种艺术相融合,在紫砂陶艺的创作中,借鉴青铜器的优点。在他做了大量的研究设计之后,用紫砂所制的青铜系列壶——《仿青铜夔龙玉链壶》、《知恩簋壶》、《云鼓提梁壶》等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其中的《仿青铜夔龙玉链壶》,在壶身的制作以及壶的装饰上,融合了青铜器的艺术审美,显得大气、端庄。龙头的壶把制作工艺细致,以龙来增加壶的气势。连接壶钮和壶把的玉链,是由一根玉棒雕琢而成,其中的工艺复杂精细,难度非同一般。玉链的颜色青翠通透,与壶上绿色的装饰相映成趣。 “黄金有价玉无价”、“人间珠玉何足取,不若阳羡一丸土”,美玉和紫砂,同为无价之宝;玉链和紫砂壶,全都制作工艺复杂难度较大。两者相合,那是旗鼓相当;以玉装饰紫砂,在古朴之外又增添了华丽、富贵之色。
《知恩簋壶》在造型上与西周的师酉簋极其类似,只是后者的双耳张子威结合了紫砂壶的特征,改成一个壶嘴,一个壶把。这个紫砂壶的名字其实就是师酉簋这个青铜器的制作原因:师酉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簋。知恩:知天子之恩,知父母之恩。张子威这把壶的设计,把师酉簋的外形和来历都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创意的新颖,立意的深刻,完全是高难度的创意水准。
张子威在创作紫砂作品时,一直很注重紫砂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的《乾隆咏竹壶》就和他人的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大不相同。壶上处处可见竹的形象。修长飘逸的壶嘴,弯曲有致的壶把,都是细小的竹子相连制成,壶底、壶肩、壶盖都呈竹节的形态,壶钮是更加细小精致的竹。而壶身,仿佛是横放的一截短竹,竹是中空的,所以壶身的中间也有镂空的圆形。与其他的竹壶相比,这个壶更加秀丽,雅致。壶的正面,雕刻着乾隆倦勤斋这一奢华细致的建筑。壶中的圆仿佛正是倦勤斋中的月亮门。壶的背面刻着咏竹对联“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如梦似幻的诗句,提升了壶的意境之美。
张子威的紫砂壶作品,形和神都在不断创新中改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才情。这是他勤于练习,精于思考的结果。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张子威的心中,一直没忘恩师们的教导:不论是姑母张红华、紫砂泰斗顾景舟还是文博专家曹静楼和启蒙老师邵家声,均让张子威能够吸收到紫砂艺术的营养,给他打下良好创作基础,对紫砂陶艺的创作有正确的理解。恩师们的帮助令他没齿难忘,感恩之余,也让他不断给自己压力和动力。若没有很好的成就,如何面对恩师们的希望?才30多岁的张子威,是当代紫砂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他的紫砂作品已经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好评。不断涌现的灵感,无限新颖的创意,让人们深信紫砂陶艺在他的手中将有更美好的未来。
背景链接<<<
张子威,1973年生于江苏宜兴陶业世家,紫砂壶艺家,宜兴徐悲鸿故居艺术顾问,中国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1989年起随姑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张红华学艺,曾得壶艺泰斗顾景舟、故宫文博专家国大师评委曹静楼和朱玉成等艺术大家的指导提携,接受了制陶技艺和构思理念的艺术熏陶,融各派精华,造型多变。
从事紫砂陶艺二十余载,前后创作新品80余件(套)。连续三届在“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比中获奖。2009至2010年两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2011年亮相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壶》得到了中央以及各级领导层的高度评价,并被新华通讯社以通稿的形式被国内外80余家媒体转载报道。
近期以“青铜器”素材二度创新的紫砂作品“知恩簋壶”和“云鼓提梁壶”等品种在收藏界引起关注,被誉为“不是大师、胜似大师”的经典造型作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文汇报》、《中国收藏》杂志、《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均作相关跟踪报道。
紫砂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文化学术活动,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和地区深受爱好者的好评和赞誉。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