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任危机下我们还要不要文物鉴定
http://www.socang.com 2011-06-21 14:15 来源:收藏界
在今年“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各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见本期藏界视点),很多人谈“鉴”色变,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和耻辱!
本来,古今中外,从来就不乏文物造假者,因而就有鉴别真假的行当存在,鉴定与造假常年斗法,假东西自然会被发现,会被抑制,如今连鉴别真假的机构也在造假,抓贼的人也跟着偷东西,那让人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太可怕了?世上还有可以相信的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件事:在北京,有个民工的妻子难产,因为丈夫拒绝签字手术,最后大人小孩都没有保住,两口人死在了医院。记者问那位悲痛欲绝的丈夫说:“你为什么就不签字呢?”他说:“我不相信医院,他们一直就知道乱收钱。”这是个极端的事例,除了这个作丈夫的有些太偏执外,也曝露出另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病人不再信任医生!由于文物收藏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大都像求医一样,需要来自鉴定师或专家的指导与鉴别。可如今,文物鉴定行业的操守也失守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鉴定呢?我们找谁鉴定呢?
白岩松在央视《新闻1+1》中提出:现在的中国正面临信任危机。劣质奶粉吃出了“大头娃娃”,国家免检奶粉吃出了“结石宝宝”,“去菜市场买两斤苹果,还得这边背个秤,因为怕它缺斤短两;那边背个试剂,因为怕有农药;现在还要带一个非常合格的验钞机——我们都成了一个实验室。”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防人需防到生病而不愿找医生的程度就是个问题了,小则延误病情,大则人命关天,文物鉴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如尽管医院、医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病的时候还是要去医院一样,在收藏活动中,鉴定这一环节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我曾经见过很多收藏者,按图索骥花了很多冤枉钱去买假东西,若不是被专家指出悬崖勒马,不知还会在黑暗中走多久。
鉴定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实践型的学问,绝非一朝一夕可学到的,就如你不可能因为看过几本医学书就能成为医生一样,文物鉴定也不是看几本鉴定书,看几件真品,买几件藏品就能学成的,须不断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才能有所收获,而且这些技巧都不是朝夕间就能学会的,必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我听到很多业内资深专家都表示过:“这行干久了,越干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其中水深不可测,几十年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回到了入门水平。”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绝对承认在各行各业中都不乏道德沦丧的害群之马,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好人,在收藏行业里,有道德、有良知、有专业水平的专家还是占大多数。
俗话说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对于鉴定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以及社会上的那些冒牌鉴定师及所谓的“专家”,不仅收藏者深恶痛绝,业内专业人士更是深恶痛绝。
英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人的本体性安全”,没有基本信任感的人必然导致“生存性焦虑”,进而导致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病态。
试想,作为一个普通收藏爱好者,当我们的收藏活动得不到可以信任的专业人士指导、判断,我们的藏品不再有人对它们进行客观评估时,收藏活动就成了盲人摸象,收藏行业也就离垮掉不远了。
在此,我们也呼吁业内鉴定机构及专家,当遭遇信任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继续摧毁已经支离破碎的信任框架,还是努力去修复来之不易的信任与尊重呢?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的。作为一个业内之人,我觉得与其信誓旦旦地四处表白,不如简简单单地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从业之人都努力守住自己的良知和操守,这个行业必会成为盛世伟业。
最后,我想以一句流行语表达我的心情,与各位业界同仁共勉。
“你信或者不信,我们都会守在这里,不离不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物鉴定”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