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的文化是否都很锐利
http://www.socang.com 2011-06-13 14: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刚拉开帷幕,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艺术展《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作为其平行展在威尼斯展出。“破裂的文化”寓意国际多元而碎片的文化现象,这一主题则以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视角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反思体现在作品当中。
据了解,这一展览在威尼斯展出后,将在广东美术馆再次展出。
综述
取材于生活常见材料,是作品最大特点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艺术展《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于6月3日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亮相。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平台呈现自身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此次展览探讨的主题。
作为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此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由中国著名批评家王林和意大利特邀批评撰稿人Gloria V allese共同策划。展览共邀请15位当代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13人,还特别邀请了两位意大利威尼斯的艺术家参展。展览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艺术类型。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人的生活状态。
据了解,《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作为整个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球非营利艺术机构,由自由策展人公开申报的学术性展览,其指向为原创性的艺术创作。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收到5000多份申请报告,最后仅批准30多个平行展在威尼斯城区内举办。该展进入第54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流程,经过3个月的申报、筛选以及多方的努力,于今年2月21日收到双年展主席、艺术总监的批准函件,并在市中心极佳位置确定了展览场地。它和整个威尼斯双年展一起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到9月。
策展人说
破碎的文化很锐利
王林(中方策展人)
准确地说,“破碎的文化”的英语翻译是“锐利的文化”。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一脉相承的文化系统实际上并没有完整延续下来,而是处在一种分解和交汇互相穿插的状态。今天要寻找纯粹的中国文化不太可能,西方文化也面临同样问题,而文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文化的破碎化。所以他们在选择艺术家时,考量了怎么把中国文化带到国际舞台、是否可能转为西方文化的问题。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已有的成熟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较高的水平。另外,就是一些艺术家考察现场作品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再创作。
作品凸显现场敏感性
格罗莉娅·瓦丽思(意大利方策展人)
中国艺术家在表现碎裂的文化时,并不是将其作品仅仅呈现在美丽的威尼斯空间,而是创作出一系列现场敏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冷漠独现,而是与威尼斯视觉位置的色彩、建筑、灯光相一致。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们追问自我,主题里有什么?材料里有什么?难道他们说着本民族的语言、本地的方言就是传统?就是经典?或者是异化?是扭曲?还是或多或少全球化过程的融合与接纳?当然不是的。
作品秀场
钢丝摩托车“长江750”作者:师进滇
师进滇采用钢丝作为材料,将日常物体包裹,编制出经纬相交的网状立体作品,这种极致的表现形式不仅富有个性,而且使实物与虚幻之间的界限真假难辨。“长江750”的原型是B M WR71,是一种军事设备,“二战”后引进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它也是军用品,一直伴随我们这代人,无论是在反映“二战”的影片里,还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它都具有鲜明的身份标识:战争机器。
《每一次的粉碎是不同的》作者:马晗
这是一个基于重建概念的作品。现在看到的作品,是把原来的作品打成粉末做成的。作品分五个部分:拆迁现场、每一次的粉碎是不同的、拆迁建筑物中提取的碎片、将碎末磨成粉末做成图画、将粉末做成药片。图为第三“拆迁建筑物中提取的碎片”和第四“将碎片磨成粉末做成图画”部分。
《从五千米到零海拔———虫返威尼斯》作者:何工
这个装置用的材料有牦牛粪、虫草、木板等。艺术家在5000米的高原上去找藏族的牦牛粪,压制成砖形,制成各种高档品牌的标志图案。里面还有虫草,虫草是最贵的,不值钱的是牦牛粪,做成很多名牌,比如L V等。这个作品是艺术家根据现场来做的。
《龙行天下》作者:焦心涛
三轮车,俗称:“拜拜车”、“火凤凰”、“三轮”,是残疾人的代步车,在中国常常被用于运营,主要出没于城乡结合部或正规运营车辆无法前往的地方。“龙行天下”是这类三轮车最流行的贴纸,这是焦心涛根据展出场地创作的一个新的作品。看起来像三轮车,但里面所有的部分都是透视的,包括里面的包、挂的毛泽东像都是透视的。利用具有透视视角的扁平化物体形象呈现,给观者带来异于日常观察视角的视觉感受。
《古典风景·仿梁楷》作者:韩子健
《古典风景·仿梁楷》将南宋画家梁楷的代表作《李太白行吟图》和《泼墨仙人图》的艺术形象从平面转换为立体雕塑形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演绎,又是对传统视觉形象的突破。
《W喷泉装置》作者:冯峰
冯峰表示,这个作品他做的是W,它尽管看起来有点像是M,但它还是个W而不是M,这非常不同。它现在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W喷泉》。他表示,作品创作出来后,他没什么复杂的想法,倒是很想听听别人的说法。作品本身就在那,尤其在夜晚的时候还发着光,一阵一阵间歇着喷射出发亮的水柱,它以这种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城市发生着关系。
记者 黄河方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