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拿来的绣品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有百个小娃娃,非常珍贵。李振岐 摄
【深圳商报讯】(记者 聂灿)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后的首个“非遗节日”。由市文体旅游局主办,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深圳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承办,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第六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深圳博物馆老馆和罗湖区文化馆举行。
刚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深圳四项目松岗七星醒狮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浪大船坑舞麒麟、下沙祭祖习俗首次亮相“文化遗产日”。此外,包括万丰粤剧、沙头角鱼灯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松岗七星狮、咏春拳及古琴表演在内的11个展演项目轮番登场,传承人各亮“绝活”,引来观众的一阵阵惊叹。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志明刚刚获悉其项目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他告诉记者,由他带领组建的麒麟队已步入正轨,并发展壮大。“目前麒麟队共有队员50余名,最年长的已89岁,最小的才7岁。我们现在的动作还保持着169年前的原汁原味。如何把客家人的传统舞麒麟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我一生的使命。”张志明说。
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至12时,深圳博物馆老馆一楼大厅聚集了大批前来参与的市民。多名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和教授观众制风车、捏面人、剪影等多项技艺,观众动手参与体验,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在展演舞台的周围,是多种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草编、扇画、内画、糖画、鱼皮画5个展示项目旁围满了一探究竟的观众,现场排起了一条条等待参与的长龙。
在所有节目中,由老中青三代表演的咏春拳最振奋人心。在充满感召力的音乐声带领下,数位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咏春拳手展示独门技艺“小念头”,那举手投足间的身体力道,那植根于中国民间的“南拳”文化,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尤其是两个小男孩的表演,生动活泼、天真无邪,引来阵阵掌声。
此外,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本报联合主办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12日下午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召开。
“文化遗产日”免费文物鉴定会昨日举行
假的太离谱 真的很精彩
【深圳商报讯】(记者 王 宇)11日上午,在深圳博物馆老馆一楼大堂左侧,遗产日重要活动之一、“免费文物鉴定”有条不紊地进行,来自广州、深圳文博机构的6位专家依先后次序,与携宝而来的市民面对面,品评文物,讲说历史。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向记者介绍,这是顺应当前日益兴盛的文物收藏热,正确引导市民收藏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免费的文物鉴定已经开展两年多了,如今已经形成了品牌,很受市民欢迎。
6月11日上午,深圳博物馆老馆里请求鉴定文物的市民相当多。专家透露,本次文物鉴定会上,假货赝品依然层出不穷:仿青花、仿龙泉、仿粉彩非常多;假周鼎、假宝剑、假佛像、假青铜器也不少。
一位姓上官的市民,拿来数件陶瓷,被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指为假货,并恳切开导他不要再买了。上官先生历经多年的坎坷,当时就有所悔悟。他说自己1994年大学毕业来深圳后,一直不停地买,已经花了50多万元,攒下了300余幅假画,100余件假瓷器。
某市民拿来一件青铜器,假得一塌糊涂,但见器座是跪而昂臀的裸女,裸女背上是喝酒用的爵,器座和器是铸在一起的,被专家指为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爵是殷商到战国期间贵族们饮酒或祭祀的器具,那个时期的人们不可能将裸女与礼法严谨的宴飨器具合在一起,这种造假如此荒唐拙劣,于史不合,于礼不容,于俗无据。由此可见,制假者不仅没有文化,更没有廉耻之心”。
有藏家拿出来的东西相当不错。例如某市民拿来一件绣品,非常之大,是一个被面,红色的底子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有百个小娃娃。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判定,这个被面是民国时期,应该是大户人家的用品,一针一线手工所绣相当费工,当时值钱而价高,现在依旧是好东西,价格不错。
一位姓林的台湾人,在深圳寓居,他拿来3幅画请专家鉴定,都不错。其中1幅价值最好,是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尾款嵌“董作宾”和“彦堂”两个印章。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单小英经过仔细鉴定,认为是董作宾的真迹,“董作宾是研究甲骨文著名的‘四堂’之一,他号称“彦堂”(另外的‘三堂’分别是郭沫若,字鼎堂;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先生已经作古,他存世的书法作品很少,因此此作品很有价值”。记者询问林先生这件书法的来源,林先生答道,是几年前在台湾买的,花了5.6万元新台币,专家认为林先生买时的价格不错。
市民陈先生拿来一件晚清朝廷大臣翁同龢的书法,单小英品鉴后,确定为真迹,书法上款是“问樵兄雅属”,中间的内容是“眉宇之间见风雅,谈笑与世殊臼窠”,下款是“叔平翁同龢”,后嵌一方印。记者询问其来源,陈先生说是父亲在1994年从他的朋友处购得的,当时花了8万元,专家认为当时给的价格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