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作为人体的装饰物走过了千年,时至今日,首饰设计师却遇到了与中国建筑师同样的问题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恰当融入创作。近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张凡在UCCA分享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首饰完成一次次“穿越”
“印象里,80、90年代的设计用品看起来都比较粗糙,反而是古代的生活用品设计精巧,很有美感。”几年前,还是学生的张凡对如何将传统融入设计也很迷茫。偶然间在故宫看展时,张凡注意到花丝镶嵌,也就是中国传统金银细金的工艺。“这种把金属做成细丝的工艺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被大量运用在中国传统宫廷饰品中。”张凡受到启发,创作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衍》,无论是头饰还是胸针,无不体现出传统之美,“希望我的创作能具有诗意。”
张凡后来开始临摹古代头饰的形态,逐渐找寻新的作品语言。在《遗失宝物》系列中,她将针灸用的针和银用激光焊接方式联系在一起,人佩戴时,首饰上的针会随着走路的颤动而摇摆。“针摇动时形成的光感,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虽然源自传统,又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关。”
首饰不一定为服装而设计
作为佩戴在人身上的装饰品,首饰到底是为人而设计,还是为搭配服装而生?“不能把衣服和人拆开看。我们会因为某件衣服去搭配首饰,也会定制首饰再去搭配衣服。所以首饰不一定是为服装而设计的。”张凡表示,“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会形容这个人带给你的一种感觉,这与此人的思想、性格和服饰都有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服饰为人营造气场和文化环境。有趣的是,有时候我们会挑选完全符合人的气场的饰品,有时候则要找相冲突的感觉,也有凸显气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