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艺术家各显神通求生存
http://www.socang.com 2011-05-31 15: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
自欧美一些国家削减艺术基金以来,议论声此起彼伏。加拿大蒙特利尔芭蕾舞舞蹈团、费城交响乐团、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等艺术团体和文化机构均面临经济困境。有评论家认为,艺术基金的削减会影响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鼓励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自谋生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英、美等国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团体正在摸索中前行。
寻找商业赞助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伦敦爱乐乐团于5月15日在剑桥举办了一场室内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和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并将在其他城市巡演。传媒巨头英国电讯传媒集团赞助了此次演出,并在其旗下的报纸刊登广告,向读者赠送门票,以扩大演出的影响力。伦敦爱乐乐团也得到了其他赞助商的赞助,比如一些小型的私人商业机构。
赞助已经成为商业合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涉及艺术领域。与艺术团体合作也是提高企业声望的有效途径。有理由相信,私人捐赠和商业赞助可以成为政府补贴的有效补充。伦敦爱乐乐团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因为资金不足而减少演出次数,长此以往演奏师的演奏水平很可能因为缺乏演出经验而下降。
事实上,英国的慈善捐款仅有3.7%流向了文化艺术。英国文化大臣亨特曾表示,虽然私人捐助不足以填补文化事业经费的空缺,但无疑会推动英国慈善业的发展。他希望更多的企业捐助大型文化机构。
志愿者搭建平台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美国华盛顿的高地街区有一幢由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创建的名为“绽放吧”的艺术空间。尽管名字听起来像个酒吧,但这里不出售任何含酒精的饮品,也不收取门票,所有文艺活动都可免费参加,包括电影欣赏、艺术展览、话剧表演、诗文赏析以及舞蹈和手鼓的演示课程。
在2008年创立初期,“绽放吧”依靠创办者自掏腰包和观众的捐助勉强运营,艺术家和演员都不愿意到这种毫无名气的地方演出。为了生存,志愿者们尽心尽力,打广告做宣传,不懈地恳请艺术家到场演出,保证演出项目的多样化,并打响了“艺术生活,你我共同绽放”的品牌标语。3年来,“绽放吧”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该区域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之一,平均每天至少举办一场演出或展览。赞助商慕名前来,舞台上也多了国际知名演员和歌手的身影。
今年4月,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托米·泰勒在“绽放吧”连续演出数场,他在演出中多次表达对“绽放吧”的喜爱。华盛顿原创歌手斯蒂芬·爱普丁说:“‘绽放吧’是个奇妙的发现,来这里演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绽放吧”主要创办人约翰·钱伯斯表示:“每次演出开始前,我们都鼓励观众拥抱身边的陌生人,艺术本身就是联结人与人的桥梁,在艺术面前没有年龄、种族和收入的差异。‘绽放吧’不是画廊,不是演艺中心,不是工作室,它是艺术和艺术爱好者共同成长的空间。”
更新销售模式
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5月23日报道,低迷的经济令美国马里兰州的艺术家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寻找商机。古董收藏精品店里的寄售展位成为艺术家销售作品的新平台。
在马里兰州托尼敦的普锐斯丁古董收藏精品店货架上,寄售着各种独具创意的艺术家作品,包括一些定制时装、迷你帽子、手工艺品等。与传统的利润分成寄售合同不同,艺术品的寄售通常需要艺术家每月预付展位租金,利用传统零售店的方式销售艺术品、工艺品对艺术家而言是更大的挑战。20余位马里兰州的艺术家、珠宝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在经营这种“迷你生意”。
美国艺术家德乔治将古董店的寄售空间比作“艺术的温床”。她说:“我在美国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12个古董收藏精品店都有寄售展位,目前已经有一个展位为我带来可观的收入。”
当然,在线商店和网络交流平台也为艺术家与卖家提供了直接交流的机会。
巴尔的摩艺术商业学院创始人温迪·罗森说:“在高失业率的时期,人们进入市场就意味着一个极好的机会。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天赋异禀,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天赋创造经济效益。”这或许告诉大家,在缺乏扶持资金的情况下,艺术也能顽强生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