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万象城里总是往来如织。
衣着鲜亮的年轻女生,妆容严谨中年妇女,身边大都伴随着一个男人。字母标识的logo一个接着一个。PRADA的对面是miumiu,LV在外面独自竖起一座三层楼,橱窗精致。巴黎世家里款式、式样齐全。
LV里几乎人流不断。专柜前的高脚凳上坐着一排人,身穿黑色套装的导购拿着包认真介绍。
尽管他们都清楚不远处的香港同一款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低20%。
没有人怀疑中国市场对奢侈品的消费能力。根据麦肯锡解读中国的报告《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即使在2009年全球经济萎缩,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还是增长了16%。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达到640亿元。这还不包括那些漂洋过海一掷千金之举。
伦敦的奢侈品店争相配备中文导购。圣诞季前,在名店前大排长龙的不是中国人就是阿拉伯人。
麦肯锡的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达到180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20%还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国内的市场正散发出迷人魅力,尤其是对传承了百年的国外奢侈品商来说。
2005年,路易威登在10个城市开设了门店,而到2010年时,在29个城市开设了36家门店。2006年初,古奇在中国只有6家店,四年之后,扩张到39家店。5年间,爱马仕的门店翻了四倍,达到20家。
北京上海的名店林立,购买力在全国来势汹汹。
爱马仕铂金包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的装饰。小圆(化名)是温州人,在自己的家族企业工作。她对爱马仕的关注正逐渐超过LV。
林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从事行业与奢侈品相关。她关注的品牌更多的是独立设计师的作品,如美国的rebecca minkoff,或者英国的mulberry。
微博上的人群更是将晒货进行到底。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是年轻女生坐在复式楼房的阶梯上,身后一个接一个放的是各种颜色的铂金包。
麦肯锡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划分为四个类型,核心奢侈品买家、奢侈品消费楷模、时尚狂热者以及中产阶层进取者。第一类消费群将收入的12%至20%用来奢侈。第二类的标签非常明确:“年轻”“富有”“时尚”,主要由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公司高管组成,多数生活在北京或者上海。第三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人,收入也并不够高,但是他们热衷于时尚,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奢侈品。第四类消费群多数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充裕的收入让他们能够偶尔奢侈一回,购买昂贵的东西来点缀生活。
奢侈品的定义并不仅仅就是这些鞋包用品,名车、私人游艇、飞机正在逐渐进入国人的眼中。据国外媒体报道,游艇行业在国内正在逐渐兴起。有私企老板轻易付出3000万元定金购买一艘游艇,尽管他们并不能像在国外一样充分享受水上运动,甚至也许从浙江航行到上海还需要行政许可。但是这不影响他们把卡拉OK从市中心移到船上的热情。
消费心理正在悄然变化。虽然在上海吴江路上几乎每一个过往的女人都背着一个LV,但是已经越来越少的人去怀疑其中的真实性。LV编织袋似乎成为了一个久远的特殊符号。
Buyberry今年在北京的一场走秀惊艳了时尚圈。3D技术营造出真假难辨的画面,真实与虚幻互相交融。不管是一成不变的庸常生活,还是辗转往复的奔波劳苦,一只手袋上精致的纹路都无异于一场温柔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