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台北故宫博物院18日中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清点移交《剩山图》等12件黄公望书画名作及知名临仿本。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等通过实时电视讯号,共同见证12件书画“点交”过程。来自台北故宫的4名专业人员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专业人员对12件画作逐一进行了细致的点交查验。
冯明珠对大陆各博物馆借出如此重要的作品表示感谢。她说,《富春山居图》360年前被分为《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后,首次在同一展柜展出,将造福两岸观众。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将以严密安防设施保证所有文物安全。
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断,分别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这件书画珍品360年后首次“合璧”展出成为两岸关注热点。
历时5个多月,长达13米的《富春山居图》湘绣合璧卷昨日正式封针。当工作人员徐徐展开这一湘绣珍品时,观者无不惊叹。
由于历史的原因,《富春山居图》还“两地分居”:前段画幅较短,称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特意提及此画,并期盼这两幅画早日“团聚”。尤其是总理的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更是道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
沙坪湘绣博物馆馆长、天利湘绣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勇臻获悉此事后,决心通过湘绣让画作“团圆”。为此,成立了绣研专家组,指导30多位刺绣师,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绣制。
这幅湘绣长卷不仅要还原原作,而且要根据湘绣的特点进行再创作。绣线的配色采用了黑、白、灰三个大色阶,而且在三个大色阶中又细分出25种不同深浅的绣线,以达到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据了解,原作有作者本人的款识,还有不同时期的书画名家、收藏家、官员的题跋,大小文字共计956个。而文字的绣制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针法而丢掉了字形,可谓“针无定法”,绣研专家经过仔细比对,要求绣师根据不同书体的笔画、间架表现字体的神韵气质。
资深文博专家、原长沙市博物馆副馆长魏明介绍,《富春山居图》原作还有印章67方,因不同时期印泥色泽、厚薄、盖印力度均不同,从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印章颜色也各异,因此采用了与不同时期印泥颜色相接近的13种红色绣线。
封针仪式结束后,毛勇臻表示,《富春山居图》湘绣合璧卷拟捐赠给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具体去向目前尚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