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金融化面临估价困局
http://www.socang.com   2011-05-06 09:57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邱家和   

  4月29日,在“艺术北京”开幕前举办的“2011艺术经济高峰论坛”,有国投信托、德美艺嘉、嘉世华年等艺术机构的老总座谈“艺术市场的创新”,更有近来一直活跃于各种同类论坛的摩帝富集团的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的积极参与。老总们的话题围绕着艺术基金的风险控制展开,却多侧面地凸显了当前的艺术金融化创新,正共同面临估价瓶颈。

  三家公司可谓样本

  撇开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摩帝富集团,上述3家中国艺术机构很有代表性:国投信托2007年率先推出艺术基金,可谓此中“元老”;而德美艺嘉则刚刚推出了两期艺术基金,可谓同类公司中的新人;至于嘉世年华还算不上艺术基金管理公司,只能说是准新人。值得注意的是,国投信托和德美艺嘉的老总都是自金融投资行业出身,而嘉世年华的执行董事却出自老牌拍卖公司朵云轩。

  经历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的国投信托,据其总经理吕益民介绍,已经发了11期艺术品基金。目前,除了当代艺术和国外艺术没有涉猎,中国的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玉器、各种杂项等几乎都涉猎了。当代艺术这一块今年也准备要推出新的基金。总体上所涉猎的都是比较成熟的、盖棺定论的艺术品。此外,基金产品的时限、类型也不同,目前短期有一年多、两年的,长期的有五年包括五年以上的。希望通过不同的组合,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能够满足投资的需求。

  至于两家新公司,德美艺嘉已经称得上是艺术基金管理公司,其首席执行官董艺介绍他们目前发了二期艺术基金,第一期计划募集资金2000万元,超额500万元;第二期5000万元,也超额完成。她还透露,两期基金瞄准的都是当代艺术。而嘉世华年似乎尚未跨入艺术基金管理公司的门槛,其执行董事焦安坦承,他们的业务主要还是为一些房地产企业老板或上市公司买卖艺术品,类似于代客理财。

  风险控制各有奇招

  发行基金也好、代客理财也好,客户最关心的恐怕是他们如何控制风险,而这无形中也成为论坛的主题。对于如何控制风险,他们三家可谓各有绝招。如对于投资方向,吕益民表示,他们之所以没有推出涉及当代艺术的基金,是因为当代艺术市场价格波动太大,无法确定其价格能不能挺得住,能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与其相反,董艺却表示,他们公司刚开始只做当代,因为当代艺术的真伪易于鉴别,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更安全;还因为板块效应的关系,从收益的角度看当代艺术更有上升空间。共同的出发点却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可见风险控制大家都知道,但具体做起来却大有学问。

  而嘉世华年的做法则更有趣,按焦安的说法,他们一直坚持私下交易的原则,买进艺术品都避开拍卖市场,甚至把目标锁定在3个月内就可以在拍卖市场变现的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这也许是最快的。这一方面是为了回避拍卖场上出现的高价,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快资金的周转,不像一般的拍品需要3年的市场周转期。虽然嘉世华年不是基金公司,但大多数艺术基金的管理公司恐怕都是这么做的,他们希望借此回避当前火爆的拍卖场所带来的价格风险。

  价格判断指数为准?

  价格判断,像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一样,被吕益民看作艺术基金管理公司控制风险的两个基本功之一。那么,分析艺术品价格高低的依据是什么?在股票市场上,参与交易的各方往往把股票价格指数看作判断市场行情的尺度,在艺术品市场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指数可以作为判断市场行情的尺度?董艺不仅说有,还强调其特点就是运用梅摩指数作为指导。对此,有嘉宾展开了质疑,那就是作为国际基金公司的代表、摩帝富集团的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

  他的质疑可以概括为三点:一、针对指数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他认为指数根据的只是二级市场的拍卖数据,没有一级市场的画廊交易数据;二、针对指数所反映的交易频率:股票交易每天都在进行,而艺术品交易尤其是大拍每年只有两次;三、针对指数作为数学平均值的特性:强调艺术作品是唯一的,因此其价格不等于数学平均值。他还举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安迪·沃霍尔1964年的《玛丽莲·梦露》和1983年的同名作品,虽然主题一样、大小一样(都是94公分×94公分),但在拍场上前者可以拍到将近2000万美元,而后者只能拍到逾50万美元。因为在艺术史上20世纪60年代是波普的时代,而80年代已经不是波普的年代了,安迪·沃霍尔的光环已经不再了,但指数却没有办法表达。

  运用指数要微观调整

  对此,即便是回避拍卖结果的焦安也不赞同。他认为艺术基金指数还是有用的,如募集基金的时候的PPT文件里一定会有艺术品价格指数,以便告诉投资人艺术品在过去的10年中其身价是怎么飞速发展的。而吕益民也认为,指数有肯定比没有好,而且编纂指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有单项的指数如艺术家个人指数乃至板块指数、行业指数,还有综合指数等。也不能对指数的代表性过于苛求,一定要100%覆盖市场的方方面面,一定要完全反映市场的起起落落,因为即使股票综合指数,也会有与GDP的走势背道而驰的时候,毕竟只能作为参考。

  董艺则指出,指数作为一个定量统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基金公司把握市场的大势。同时,指数还是相对比较宏观的,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技术调整。如买当代的著名艺术家王沂东的作品,指数上只是表示中国油画这几年都非常好,但是具体到他的作品的估价,就不是买一个指数,而是要把他近5年、10年的交易纪录拿过来进行分析,根据具体作品的特性予以调整后才能确定。

  金融人士先做框架

  围绕艺术金融化的尝试,各位嘉宾的话题广泛而深入,难怪这个由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承办的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赞助人、收藏家、批评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百余人参与。与会的听众也很有水平,其中就有一位前北京歌华集团艺术总监罗小华女士,在提问中表示当前同类性质的论坛很多,它们往往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都是一些金融人士在说事;其次,基金的鉴定专家很神秘,但一旦曝光却往往令人很失望。总而言之,从艺术角度研究市场的人才看来十分匮乏。

  对这些几乎一语道破的评语,黄文叡倒是说了几句公道话,他在私下里向记者表示:艺术金融化刚刚起步之际,一定是金融人士先来做框架,艺术人士才能按这个框架去做文章,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过,他也并不隐瞒对中国内地刮起的艺术基金热的忧虑。他认为艺术基金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美学价值的独立判断,借助价值发现在艺术市场上获利,如果吸引了大量新资金入场的艺术基金,只是一味地关注价格高低而忽视艺术的美学本性,会对未来的艺术市场带来极大的隐患。

  市场观察

  价格猜想

  参加“艺术北京”举办的“2011艺术经济高峰论坛”,听各位艺术机构的高管就艺术金融化展开的讨论,颇受启发。比如围绕风险控制他们在讨论中提出基金产品结构化的方法,用风险/回报率不同的基金产品来满足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并借此应对风险程度不同的市场环境。不过其中最令人深思、也令人担忧的,还是他们所谈的核心问题——价格。

  参与论坛的各位嘉宾已经对价格问题展开了多个层面的讨论,其中包括价格指数的运用。然而,艺术品的交易毕竟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的交易:

  首先,艺术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其交易价格有很大的弹性,其中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交易价格会出现二律悖反的现象:一方面艺术品要高价成交往往以交易量和换手率为前提,因为流通性意味着可变现性,只有流通性高的艺术品才会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另一方面,换手率很高的“老面孔”市场却并不待见,买家又信奉“物以稀为贵”的信条,新面孔反而会创下高价。

  其次,论坛嘉宾侃侃而谈的资金面、消息面、技术面分析,这些基金擅长的看家本领其实只是窥伺市场风向的雕虫小技,所谓价值发现也无非是捕捉不同板块、艺术家乃至创作年代的作品的价格差,其结果是资金流伴随着信息流带来大量的跟风盘;而真正的高手却擅长发掘艺术家在美术史上史无前例的新创意,包括他们所使用的新的艺术语言,所表达的新的审美趣味。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定价权,从而引领市场风潮。

  简而言之,艺术基金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价值发现型或技术操作型。而任何基金都必须做到两者的平衡,两方面都要有各自的绝活,即使有短板,也要与市场打个平手,否则就会难以为继。眼下艺术品价格普遍上涨,各种类型的艺术基金已如燎原之势,但它们在上述两方面有没有各自的绝活?正所谓“一俊遮百丑”,目前还难以判断。如果要作一番猜想,想必跟风者居多,在追涨杀跌中加剧市场的波动;最多是能在风口浪尖冲浪,而要预测风云却谈何容易?至于通过美术史的把握为艺术品重新定位,加上市场运作取得定价权,由此而做到价值发现的,一定是凤毛麟角。可见,当前的基金热正使市场风险迅速集聚,一旦行情下跌甚至波动,风险就会集中爆发,许多艺术基金届时恐怕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不过,也许投资热就此降温,艺术品市场重新回归收藏的本义;至少会成为一个常见的投资品种。前景尽管难料,但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投资热、基金热必将成为现阶段艺术市场的主流。

  记者手记

  艺术品金融化有多远

  曹原   

  “艺术投资”早已不是焦点,而这其中却不乏新的话题出现:艺术基金、资产包、艺术股票、信托……“艺术北京”附设的“建行私人银行——2011年艺术经济高峰论坛”于4月29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从“艺术市场的创新”、“画廊业的再出发”以及“艺术收藏新思路”三个角度探讨了当前艺术市场的境遇。

  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益民和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的王岩,都对现在的艺术投资抱有十足的信心。近几年,高端客户的数量在呈几何状上升,只要能投资,就会有客户。而高价的艺术品无疑成为继房地产和股票之后,吸引游资入募的又一轮“投资热”,吕益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解释:“艺术投资是价值与时尚品味的融合”。

  艺术品的特殊属性以及高单价,让很多个人投资者望而却步,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专业团队的集资收藏。摩帝富艺术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更是坦言:“艺术品的破亿成交,代表个人收藏时代的终结,集资收藏的来临。”现在市场上关于艺术品集资收藏,有多种投资形式并存,刚刚发行完两期艺术基金的北京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便有一定的代表性。德美艺嘉的首席执行官董艺认为专业性强、风险分散的艺术基金,更适合那些对艺术品有概念,并认同艺术品投资属性的人。

  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对画廊业的再出发显然是助了一臂之力,这是许多中国画廊主们所希望看到的。暂且不论其能帮助画廊业成长到何种高度,多种形式的创新便能让画廊在夹缝中维持更久的时间。中国画廊业在面临国外一级市场和国内二级市场的双面夹击时,所能做的就是期望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来将这块蛋糕做大,这样画廊在运营的时候才能调动更多的关系。当然,在强调资源争夺和关系介入的前提下,与艺术家长期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才是使画廊业自觉规范化的基础。

  拥有双重国际身份——“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总监、2007“中国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艺术总监——的Lorenzo Rudolf,在第三场“艺术收藏新思路”的论坛中也强调艺术市场不应该仅仅在拍卖中完成,想找优秀的作品一定要选择好的画廊,并提到艺术收藏中应弱化国界的问题,“其实我们艺术没有国家界限的,它是全球化艺术市场,比如美国、欧洲艺术市场非常开放的,这个与亚洲市场不同……对亚洲艺术市场来说,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门,只要我们把封闭的门打开,中国的艺术市场才会发展更加强大,才能更好融入国际市场当中。”

  “艺术品金融化”已然被抬上桌面,人们早已不避讳艺术与金融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事实上,中国画廊业的体制缺失、收藏层的不稳定、以及艺术品在银行抵押和投保上得不到认可的硬伤,是否成为艺术品真正金融化之前还未逾越的距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投资”,“艺术市场”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故宫五福金碗》未销先热 《故宫五福金碗》未销先热 创想计划开创全新艺术模式(图) 创想计划开创全新艺术模式(图) 2011华辰十年春季拍卖会拉开帷幕(组图) 2011华辰十年春季拍卖会拉开帷幕(组图) 匡时春拍再推明清犀角雕刻专场(图) 匡时春拍再推明清犀角雕刻专场(图) 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公布(图) 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公布(图) 与莎拉·梅斯特谈摄影收藏(图) 与莎拉·梅斯特谈摄影收藏(图) 格哈德·里希特失踪多年作品亮相拍场(图) 格哈德·里希特失踪多年作品亮相拍场(图) 养墨堂 养墨堂 2170中国画提名展(组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