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雅作品《理性沉睡,心魔生焉》
哥特利布·希克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肖像》
厄尔曼作品《中国皇帝出巡》
国家博物馆与德国三大博物馆联手策展,为改建后首次国际大展
特约撰文 张璐诗
从4月1日开始,欧洲启蒙时期的艺术名匠弗里德里希、富泽利、庚斯博罗、华铎、皮拉内西和戈雅等人的代表作,齐聚于新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内。
“启蒙的艺术”是国博近4年改建工程重新落成后的首次国际大展: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与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借出近580件油画、雕塑等各馆的“镇馆之宝”。这是德国在其境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也是三大博物馆首次联手。
欧洲“中国热”17世纪已成风
中国国家博物馆27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内,观众视野的焦点无法避开一位姿态端庄而神态自信的年轻女子全身像。画面上头巾与衣裙刚好呈红白蓝三色的这位女子,名叫海因里希·丹内克,正是启蒙时代的油画代表作之一:画家哥特利布·希克着笔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潮流影响下女性新的自我意识。
其实何尝只是女性意识——“启蒙运动可算是思考全球化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当时关于‘破’与‘立’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我们今日的生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德国三大博物馆联合展出“启蒙的艺术”全年大展前夕的柏林,主办“启蒙之对话”中德系列交流的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主席伯恩哈特·洛伦茨说出了策展初衷。
而对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大饱眼福耳福的盛会:开幕当晚,国博剧场响起了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率领柏林、德累斯顿与慕尼黑三地乐手演奏的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
9个主题的展览中,18世纪的展品占了8个部分。其中以“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与关于情感篇的“爱与感伤”、“黑暗面”最吸引眼球。在“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单元中我们看到,欧洲的“中国热”早在17世纪已开始通过书籍、版画等形式体现出来,譬如展品中包括了一幅《中国皇帝出巡》版画,这是曾参与乾隆战功图版画创作的法国版画家厄尔曼创作的。
在表现家庭和婚姻变迁图景的“爱与感伤”画卷中,“门当户对”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 “爱”这两性关系的概念。情感自由引出的依然是“启蒙运动的社会批判和人性解放趋势”。而 “阴暗面”这一部分,比如说在西方艺术史上浪漫主义先驱戈雅的许多“魔鬼”形象作品中,主要呈现的就是“人类灵魂的深渊”和人类作为“理性主导的光明、理智世界之对立面”的“阴暗、非理性的一面”。
“启蒙之对话”:和而不同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极有教养,不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民族遵循着更有教养的文明生活准则。对中国有所了解后,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正是这样的民族” ——这是德国思想界的“启蒙”人物莱布尼茨曾发出的惊叹。18世纪时欧洲所兴起的“中国热”,虽刺激了部分艺术家对于中国题材的创作欲,但当时毕竟是隔岸观火。
对不同文化一知半解地度过了两三个世纪后,德国与中国都加深了要理解彼此的愿望。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米歇尔·艾森豪尔与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馆长克劳斯·施恩克表示,展览以“启蒙”作为主题,不光是希望通过展示欧洲一部“精神史”;而伯恩哈特·洛伦茨策划“启蒙之对话”,则是要“以‘启蒙’为切入,让两国分享各自文化的共通点与不同之处,从而延伸至更宽泛的文化层面,就宽容、气候保护等多个话题做对话”。
150万欧元的投入,将会带出以每两个月为一周期,在国博内进行的系列演讲与座谈,以及在校园或者艺术馆举行的系列沙龙。接下来,中德学者与专家还将分别结合启蒙时期的语言、教育、社会、历史记忆与艺术等话题做交流。从第一场于北京“空白空间”画廊进行的沙龙看来,今日美术馆与柏林国家博物馆专家将围绕 “鲁迅、柯勒惠支与方力钧的版画与木雕艺术”展开对谈,这已是一个文化纵横对比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