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9.27 - 2011.4.7
4月7日凌晨,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巨大的光环。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提到周海婴这个名字,首先跳出来的还是“文豪鲁迅之子”,而非“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
在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逝世75周年前夕,周海婴于昨日凌晨在北京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1岁。
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出生于上海,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曾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全国政协委员。
广电总局昨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讣告称,周海婴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周海婴是谁?”
昨天下午,周海婴生前最后住过的医院——北京医院内人来人往。
“周海婴?周海婴是谁?”医院中的人们,对于早报记者的问话,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这样。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点,早报记者来到医院太平间,3个工作人员都对早报记者表示,“周海婴?没这个人。今天都来了8拨记者了。”
早报记者致电周海婴同志治丧小组办公室,对方表示,在周海婴生前最后几天,部(指广电总局)里的领导还到北京医院看望过他,他也是在北京医院病逝的。
随后,北京医院信息处的王姓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了周海婴在此逝世的消息。“他入住的是高干病房,一般人都不清楚。”
“与他父亲遗愿相背”
昨天,早报记者获悉,北京大学将以校友会的名义向周海婴生前所在单位发出唁电;周海婴生前担任名誉校长的北京鲁迅中学,也将随后举行相关悼念活动。
周海婴生前的工作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已于昨天成立“周海婴同志治丧小组”,并于昨日13时左右,在官网上发布了周海婴病逝的“讣告”。
治丧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由于家属尚未与治丧小组联系,还没有供公众吊唁的相关信息,而根据广电总局官网“讣告”,遗体告别仪式定于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公众可前往吊唁。
“我们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阴影里,以至于我们记住了他父亲的伟大,都忽略了鲁迅最亲密的后代。”时评人石述思表示,鲁迅的遗愿,是希望周海婴自由成长的,敢说、敢笑、敢打。石述思说:“他的父亲是如此自由、热烈、奔放的一个人,他却如此内敛,低调,甚至与他父亲的遗愿相背,他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也许他觉得知道他父亲就足够了吧。”
为鲁迅研究上书毛泽东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出生之时,母亲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迹象。中年得子的鲁迅将这个新生的婴儿视为意外的收获,倾注了异乎寻常的关爱。
父亲去世后,周海婴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他考进北大物理系,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从事无线电研究工作长达55年。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一直从事广播电视规划工作。
周海婴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够资格”从事鲁迅研究,也不愿活在鲁迅的光环下。但终其一生,周海婴都在为整理鲁迅遗存、弘扬鲁迅精神奔波忙碌。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资料显示,为鲁迅研究工作,1975年10月28日,周海婴上书毛泽东,提出了关于鲁迅书信的出版、鲁迅著作的注释以及在鲁迅博物馆增设鲁迅研究室等建议。
4天后,毛泽东在周海婴的信上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作出决定,立即实行。”此后,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北京鲁迅博物馆于1976年由北京市重新划归为国家文物局直接领导。
30年后,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的大会上,周海婴表示,希望北京鲁迅博物馆成为传播和展示鲁迅思想精神的“领头人”,使鲁迅研究更多地走出国门,“我们家属定当全力协助,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
不愿活在父亲光环下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一生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光环的周海婴,在为整理鲁迅遗存奔波之余,以其无线电研究的专长和对摄影艺术的爱好,践行了鲁迅“不做空头文学家”的遗训。
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周海婴待人处世格外小心谨慎。他曾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生活。
凭着个人奋斗,他一步步成为无线电研究专家。而在2009年,他还举办了一个《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则显露了他对摄影艺术鲜为人知的爱好。
那次展览上,人们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侯外庐、宦乡等民主人士搭乘“华中轮”海船,从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到沈阳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协”的历史瞬间。周海婴拍摄的《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的召开》、《黄炎培在火车上致词》等照片被摄影界称为:见证这段历史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