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在精心打造银器
核心提示:近半年来,国内白银价格一路攀升,去年9月份前,白银价一直徘徊在3.7元/克左右,而到昨天,已涨至8.2元/克。在此情形下,我省黔东南州境内银饰业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目前,少部分长期以售卖银制品为生的从业人员,选择转行另谋生计。
“银饰品销售不旺”
“由于前些年白银价格涨幅比较平稳,所以才有炒作的空间。”长期从事银饰品制造与销售的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孙燕华说,去年9月份以前的几年时间里,国内白银价格涨幅不大,每克价格涨幅价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0.10元左右。而在近半年较短的时间里,白银涨幅较大,每克从最初的3.7元涨至现在的8元左右。
究其原因,孙燕华分析认为,主要与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和渠道的转变,热资的炒作等有关。“照此势头来看,白银价格在今年内可能会涨至逾10元/克。”孙燕华说。
孙燕华说,黔东南州是我省从事银饰品行业人员最多的地区,银饰品多销往广东、上海和北京等地,可今年以来,受白银价格上涨影响,银饰品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以上。从而致使当地银饰工匠的失业率增加,一些小规模的作坊、店铺也因此关门,从事该行业的工匠也因此纷纷转行。
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9月份以前,仅黔东南州凯里市,从事银饰品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万人,而到今天,已有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选择转行,另谋生计。
“银饰品销售不旺是主因。”孙燕华说,原材料上涨后,银饰品售价随即也水涨船高,可外地收购商却不能接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银饰品的价格上涨,于是一再观望,由此带来订货数量及销售量的大幅减少。再加上这些从业人员或工匠主要是在小作坊从业,本身资金不多,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不大等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转行。
“从精细上做文章”
昨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凯里体育场的黔东南州最大的旅游产品银饰品聚散地,部分店主都在抱怨生意的萧条。
仰阿莎银饰是凯里最早的一家规模最大的经营民族银饰工艺品的公司,店老板告诉记者,他们从2005年开始成立工艺品公司经营银制工艺品及银饰制品,当初白银价每克仅为2元多,现在银价忽涨至8.2元(4月6日市场价),如果按照以往以“克”来售卖银制品,肯定没搞头了。以往,一只30克左右重的银手镯,若以“克”售卖(加上少量的制作费、店面费),最多卖180元一只,而现在卖价要超过400元,不懂行情的顾客很难接受这个价格。
这位店老板称,在此状况下,公司正与省内外专家或大专院校联手,攻克一些制作工艺难题,研发诸如大型银板画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加产品的工艺制作成分,再将这些民族银饰品传统的文化与现今的审美观相结合,制作开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产品等,这样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以‘克’来售卖这些银饰品,事实上是在贱卖民族工艺品。”孙燕华说,要抵御银价上涨的压力,今后工匠们在制作上要以“精”取胜,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制作,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保留和沿袭一些传统产品的制作上,要力争做精做细一些“收藏级”的产品,提高产品制作的文化内涵与品位,迎合市场,与市场接轨。
“银饰品是风向标”
“去年至少耗银48吨,这是多年我追踪全州具有一定规模的银饰企业及经营户所统计的结果。”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和风景名胜管理局副局长张远卿介绍说,黔东南打制银饰品耗银量一年翻了一番,2009年耗银量仅为26吨,此行业的销售兴旺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项“风向标”。
张远卿说,该州具有一定规模的银饰旅游商品企业及制作户有76家,规模较小的不胜枚举。3年前,作为旅游商品的银饰制品品种较单一,约有12种左右,由于游客的需求量加大,而今已开发至126种之多。张希望工匠们多开发一些迎合市场的产品,在销售上向外扩张。
据悉,黔东南以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被称为“嗜银的民族”,对银饰特别喜爱,逢喜庆及节日,妇女们便会身着盛装佩戴银饰,洋溢在欢乐与笑声中。以往打制银饰大多为自用,而今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大部分则成为了旅游商品出售。仅仅在凯里,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该市银饰制品每年对外销售额超过了7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虽然黔东南少数民族妇女都穿得银光闪闪,环佩叮当,但由于黔东南不产白银,原材料长期依靠从上海银料市场、广州银料市场及湖南永兴银料市场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