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
自2006年以来,北京有幸(或者不幸,取决于你的角度)拥有了两个艺术博览会,前后间隔不足十天。随着四月底五月初北京“艺博会季”临近,《艺术界》采访了这两位曾共事过的博览会总监。
LEAP: 现在应该是你们最忙的时候了吧?
王一涵: 是啊,一个半月不到了!我做了六年,也算是老手了。可现在社会性的杂务比原来多,比如周三下午我要去一个政协的礼堂,跟委员们谈论一个慈善和公益组织的话题;星期五下午要跟中国很多大公司的品牌总监一起开会,是关于品牌代言里面的名人效应的。这些都跟CIGE没什么关系。
LEAP: 今年博览会有什么新惊喜吗?
王: 这一届我们会有很多实施性的改变,又有很好玩儿很有意思的东西,大家应该都会去瞧瞧。实施性的改变在于画廊整体的水平和他们准备的作品的展览效果比原来好,也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展品。另外,去年,我在我们的博览会上深刻地体会到“可买性”对博览会有多重要:有没有东西值得买,这是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如果我准备了一千万,在这个博览会上能不能花掉?能不能买到足够的我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比较重视画廊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