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日前在京正式宣告成立(见《深圳商报》4月1日C1版)。“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属非公募基金会,由王石、万捷、刘长乐、宁高宁、马化腾、陈启宗、陈东升、冯仑8位企业家每人出资200万元,目前共募集发起基金1600万元。
在国外,吸纳民间资本成立基金会来发展博物馆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在国内,社会架构、国家政策、配套措施都没有形成对这种做法的鼓励和倡导,对企业来说,有投资就要看到回报,而博物馆本身是公益事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实惠”。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在曾表示,成立基金会具有必然性,这将成为国内博物馆未来的标准配置。国家级博物馆信心满满,然而地方博物馆却表示“不容乐观”。
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在去跟法国卢浮宫洽谈故宫文物展时,对方很吃惊,认为故宫文保基金会的成立简直是个标志性事件,代表着中国企业的文化素养、社会对文化的参与程度以及活跃的文化诉求。诚然,我国80%以上公益基金和捐款都用于赈灾和扶贫,对文化艺术科研方面的捐助实属少见。该基金会无疑带了个好头。
不过,实际上在去年6月份,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就宣布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只不过这是一家私营博物馆。基金会首批接受捐款超过1000万元,均来自个人捐款。据马未都称,观复基金会是一个盈利不分配的机构,盈利多少钱都要用在博物馆上。在管理上,观复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借鉴国外同类艺术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开创适合中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
在马未都看来,观复基金会和故宫文保基金会完全不一样,后者募集的资金是用于文物保护等,但是观复基金会则参与到观复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中,靠制度运营,由基金会理事会负责博物馆生存问题。
也就是说,两者“属性”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为发展,一个直接关乎生存,这大概也算是公立和私营博物馆吸纳民间资本分别的用力所在。全国有几千家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大约有2000多家,而观复据说是唯一一个不靠政府、企业的拨款而能够自我生存的博物馆。
业界在谈到博物馆的发展或生存问题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国外扶持文化艺术的基金会。就如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所认为的,这并不是单一制度建立的问题,而近似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在美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博物馆不得直接动用基金本金,只能使用基金本金所产生的部分利息或投资收益,而且基金利益或投资收益也必须按一定比例充实到本金中去,以保证本金稳定增长。同时,为了保证基金运作能够持续得到收益,美国博物馆的基金一般不是交给本馆的业务人员操作,而是专门外聘职业经纪人负责研究和推荐项目,以期得到专业的建议和管理经验。
并且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个人或企业团体支持文化事业的资金或实物捐赠,在税收等方面也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中国,虽然也有针对此项捐款的免税政策,但并不完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如果捐款金额超出一定份额,那么捐得越多反倒要交更多的税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国内是一流的博物馆,如果企业有意捐款,“北京故宫”自然是首选,就像王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的,“感到荣幸和骄傲”。然而缺钱的不光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有众多中小博物馆。吸纳民间资本发展博物馆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复制故宫、观复各自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