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无忌
德国梅特拉赫1895年产“青年野餐图”手工刻制瓷浮雕挂盘。
法国道姆1910年产“叶片花苞图”手工套料彩色玻璃灯罩。
朱晓东
与唐无忌先生相识十余年,只知道他是个大集邮家,全国集邮联会士,英国皇家集邮协会会员,得过多个集邮大奖,连任七届上海集邮协会副会长,在集邮圈子里声望卓著。还知道他是个崇尚精致生活的人,爱听欧美怀旧音乐,又是美食家,他高高的个子,谢顶后仍蓄长发,谈吐儒雅,常用精确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他给人一个“老克勒”的形象。最近在泓盛春季拍卖会的预展上相遇,偶尔谈及艺术品拍卖,不想唐老话匣子大开,西洋瓷、银器、手表乃至画工手艺、品牌识别……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课。于是,相约造访,畅谈一晚。遂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问:请先谈谈您的家学渊源和第一件藏品。
答:讲到我的收藏活动,是从集邮开始的,那是1947年,我12岁,在“圣芳济中学”读书,那是一所教会学校,对马路就是现在的静安公园,当时叫“外国坟山”,是外国人的殡葬场。学校路口的一条弄堂里有很多邮票摊贩,颇吸引我,就经常去闲逛并开始购买。但最重要影响是来自我的外祖父周今觉,他是华邮收藏家,1925年创办了“中华邮票会”,是最早的华人邮票收藏组织。他藏有中国最名贵的邮票,叫“红印花”小一元四方连,由于老人家的邮识精湛,藏品丰富,且不乏孤品,遂被誉为“中国邮王”。外祖父是清朝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早期经营盐业,又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辛亥革命后从家乡来到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当时不少楼盘都是他的产业。我幼年时常在外祖父家玩,听他谈邮票,参观他的藏品,潜移默化,深受影响。但那时因为年纪太小,外祖父1949年去世那年我才14岁,所以老人家也没有传给我什么东西,因此外界说我得到外祖父的藏品那是不真实的。但他给我收藏知识和启迪则是千真万确的。
我集邮先是从外国邮票开始着手,因为我觉得外国邮票印刷比较好看,画面很美,题材也比较丰富,而中国邮票那时大多只印有头像等简单图案,票面又小,不太好看,因此兴趣不大。我除了收集邮票外,因为从小受的西洋教育,进教会学校、读外国文化,加上家里早就有不少西洋的小摆设,我的父亲也喜欢购买一些,虽然不是精致上品,但对我也是一种熏陶。因此,渐渐形成了酷爱西洋艺术品,并走上终身不倦的收藏之路。说来机缘还是源自“文革”。那时我家被抄走不少旧存西洋艺术品和银器餐具等,不多久,各家的抄家物品逐渐流进了旧货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沪上不少旧货店、寄卖店中各类中西杂件艺术品堆成山。由于西洋艺术品懂的人少,常常乏人问津,我就有意补回一些。记得那时一个小的德国迈森瓷花瓶才五角钱,一个法国拉利克水果盘也只要五元钱,令人无法相信。虽然当时人们收入很低,我有一段时间也一贫如洗,但是“淘旧货”的兴趣仍令我不时处在兴奋和愉悦之中。
在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家“惠民旧货店”,就是今天“巴黎春天”百货的位置。我认识了一个叫黄绍康的营业员,他教我很多西洋艺术品的知识,带我走上收藏的道路。黄师傅没读过书,可谓目不识丁,但是长年在旧货店打磨,日积月累,见多识广,对西洋艺术品具有独到的鉴赏眼力。有了这样一个师傅,我收藏的起点是蛮高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两只迈森(Meissen)的手绘水果盘,记得当时店里一共有三只,也是抄家处理物资,已不成套。黄师傅告诉我这是好东西,三元五毛钱一只,非常合算,但是只允许我买两只,说另一只得“大家玩玩”。可见他为人之“海派”。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件收藏。
因此,我正式开始收藏西洋艺术品是从陶瓷器开始的,世界上好的欧洲瓷器很多,除了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的制品外,还有英国、荷兰、丹麦的也非常精致。黄师傅在他晚年教了我很多收藏经、鉴赏经和生意经。他生活清苦,家里孩子又多,到七十年代中期就因病去世了,年仅六十多岁。他在世时认我这个小朋友为徒,因此在他逝世后我“追认”他是我的恩师,并且把他教我的知识一直铭记在心。
再说华亭路,当时是旧货一条街,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卖“二战”时期的美军剩余物资,最有名的如“雷朋”眼镜,黄卡其、凡力丁裤子以及各种军用帆布背包,再好一点的如“蓝令”牌带三飞的自行车,也有卖西洋瓷器的,因此我三天两头往那里跑。吸引我的是这些瓷器制品的文化艺术,精美的画工和制作工艺让人简直爱不释手。那时的要价也并不贵,一般都能买得起,所以我的藏品就逐渐丰富起来。
由于从小因家庭关系而接触西洋文化,受的教育对收藏爱好的形成也大有关系。因此我认为,我的家庭背景和所受教育是我对西洋艺术品终身爱好成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对外国艺术品的收藏是我的第二爱好,第一位的应该还是集邮。但现在年纪大了,嫌收藏纸质品维护起来太麻烦,所以邮票都转给我儿子去玩了,对外国艺术品的收藏则更投入精力。
从我的人生理念来讲,一个人,尤其是男性,不能没有收藏!有收藏就有生活的目标,就有奋斗的道路,就有执着的追求,生活就丰富多彩。所以我对“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召开是热烈欢呼!这个会开得及时,开得恰当,终于让世界没有把我们这些“傻瓜”忘记!
问:您怎样挑选藏品?
答:黄师傅当年教我,一定要买有Mark(标识或标记)的作品,并且一定要是手工绘制或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最好都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多年来,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我的收藏准则:
首先必须有产品的厂家标记,艺术作品的品牌效应很重要,当然不能绝对而言,有些东西要具体分析判断,但名牌效应,在西洋艺术品收藏领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第二是一定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产品。那时候的产品是不惜工本制作的,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聘请的是最优秀的画师和工艺师,每一件作品都可谓精妙绝伦;第三是作品一定要完整,不能有瑕疵,那些断裂、破损或修补品一律不在我考虑之中;我素有“品相癖”之称,《新民晚报》曾刊登过我一个漫画头像,叫“无忌癖相”,这倒是我的真实写照。品相高要求来自集邮,但这种癖好一直蔓延到我购买其他东西,哪怕是买书,或买一本杂志,都可能是从数十本中精心挑选出来,必须没有丝毫瑕疵。有一次从“季风书屋”买来一本钟表杂志,回家发现轻微的褶皱,顿感浑身难受,一夜难眠。次日即花费四十五元“打的”来回,去再买一本,一丝无瑕,方觉心中安然。这当可作为笑谈。现在我看书还是习惯端坐在桌前,绝不随意倚在沙发上阅读,以免损伤书籍。爱书刊既已如此,对其他艺术品的高标准就可想而知;第四是作品一定要求手工绘制或纯手工制作。任何艺术品必须是个性的人工之作,机制的、印花的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只能当作一般的用具。
我在上述四大标准的基础上,方再考虑器物的造型和实用性。美的东西其实没有统一标准,再好看的东西也会有反面意见,再“差劲”的东西也总有人认可,这要辩证地看,不能过分。因此,对一些难得一见的珍品,有独特造型或特殊用途的,则可以适当放低要求。
要说明的是,我的收藏都不属于文物,只是工艺品、艺术品,不是古董。通常有一百多年历史就行了,外国两三百年以上的东西有时缺乏美感,而且往往有残缺,不好玩了。
问:能否介绍一点您的收藏特色?
答:问得好!讲点我的收藏经给你听听。在众多的西洋艺术品门类中,我的收藏重点在于陶瓷器、玻璃器皿和银器这三大类。就收藏品的数量或价值而言,我的个人收藏实是微不足道,但是我对这几个类别的研究倒确有四十余年了,不可谓不用功。
我的西洋藏品主要都是欧洲的产品,墨西哥、日本、印度、埃及等国的产品尽管也有许多精品,但我从不涉及。我的陶瓷器以德国、奥地利、丹麦、英国等为重点对象,尤其是德国的迈森(Meissen)、柏林官窑(KPM)、奥地利的维也纳(Old Vienna)、丹麦的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英国的韦奇伍特(Wedgwood)等等。这些瓷器虽仅有不足三百年的历史,但留给世人的高超工艺和精美造型是无与伦比的。
玻璃制品我是以收藏“套料”(也叫“浮雕”)玻璃为主,对车料和水晶玻璃兴趣不大,但有些磨砂玻璃或变色玻璃历史悠久,我也很喜欢。重点放在法国玻璃制品上,非常著名的有茄莱(Galle)、道姆(Daum)、拉利克(Lalique)等,另外有些品牌国内很少见,也非常名贵,如莫勒、洛埃兹、斯奈特、萨皮诺、巴卡来脱等等,法国的这一类品牌有好几十种,一般只要上“谱”,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此外,比利时的套色车料玻璃也为一绝,我认为胜过波西米亚白车料。
银器中较多的是美国货和英国货,但是真正的精品是早期的俄国货。银器上的成色标识各有特色,美国用Sterling,英国用尾巴翘上的狮子表示925银(表示成色为1000分之925),俄国用84(足银用96)表示,日本则用中文的“银”字。那些仅用“Silver”来表示的银器,一般均非名牌,要特别当心。我的收藏重点放在俄罗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制品。其工艺细致,用料考究,造型别致,不惜工本。尤其是大师法勃奇(Carl Farberge)的制品,真可用巧夺天工来表示,可惜我只收到2把调匙,其珐琅制品在国内是不大可能见到的,更不要说用重金去购买了。
还要说明的是,收藏西洋艺术品,对自身的外语水平有相当高的要求,因为几乎所有的参考书籍,名厂介绍和款识(Marks)簿等都是外文,主要是英文、法文、俄文、德文等等,只有阅读这些资料,再配合以图片和实物(可以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参观),逐渐掌握各类西洋艺术品的艺术特点、设计风格、制作工艺、材质选择、著名工匠以及不同时期的标识演变情况,才能真正“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