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转身:一百年,艺术追上了历史?
http://www.socang.com   2011-03-31 17:17   来源:文汇报

  3月初的一个下午,阳光透过巨大的格状玻璃,直射国家博物馆西大厅。明亮的大厅里正弥漫着梦幻般的烟雾,远处隐约传来电钻机的噪音,在朦胧中,除了保安们轮流巡视,就是清洁工反复刷洗着地面。一道电子栅栏将少量的参观者和大片未开放区域隔开。

  2011年3月1日,因改扩建工程尘封了4年的国家博物馆开始接待公众参观。国家博物馆——一座宏大的建筑。站在西大厅中央,面朝长36米、高12米的巨型浮雕《愚公移山》,头顶是368个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东西轴线长200米,南北向的艺术走廊长330米,所有的尺度都超乎寻常地大。一个细节是,国博剧场的座椅排距足有105厘米,馆长吕章申曾特意提到,“比国家大剧院还舒适,他们才95厘米”。

  据称,改扩建完成后的国博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原来面积的3倍,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现在,这座拥有49个展厅的庞然大物横卧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散发着恍若莫高窟般神秘的光芒。而相比自己的前身以及国内许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最明显的转变之一,就是从单一叙述历史转为艺术、历史和建筑并重的综合类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轻松愉悦地欣赏来自全世界的文明瑰宝,而不是单纯接受教育。

  神秘已露出一角,揭开全部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从2011年3月1日起,国家博物馆开始接待公众参观。3月1日至16日只接待团体观众参观,3月17日开始,每天接待观众3000人次,其中团体观众2000人次,零散观众1000人次。

  一直到4月1日德国三大博物馆特展“启蒙的艺术”开幕之前,观众在新国博能够欣赏到只有《复兴之路》,另一个常设展览“古代中国”正在布展中,开放时间未定。

  记者在展厅里漫游时,遇到来自韩国的媒体同行,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驻京记者申冈均。他告诉记者,听闻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的消息,他急着就来了。

  原本是为了拍摄古代中国展的画面,现在只得把视线投向《复兴之路》。看完足足三层楼、八个展厅的内容,申冈均感到它在展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爱和平的伟大民族”的历史面貌上实现得很完全,让他这个外国人也感到中国近现代在艰苦中卓绝奋斗的不易。不过,《复兴之路》较多运用图片和叙述的展陈方式让他觉得新鲜,“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需要去看去念这么长一个展览,可能需要三五个小时,会非常累哟,以后的展览都会这样吗?”他开玩笑似地说。

  假如申冈均有机会向国家博物馆的官员提出这个疑问,他可能会很高兴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它只是我们的一个常设展览,不能代表国博的全部。《复兴之路》是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一个重要展览,原来就在国博的这个位置展出。展览结束后我们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现在率先复展。”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是历史视野的拓宽不是简单改名或两馆合并

  全馆上下都在努力塑造这样一个公众形象:国博已经从单一叙述历史转为艺术、历史和建筑并重的综合类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轻松愉悦地欣赏来自全世界的文明瑰宝,而不是单纯接受教育。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这个组建不是简单改名,不是简单的两馆合并”,这个观点随着吕章申馆长的多次强调而愈发形成广泛的共识。在吕章申看来,最值得称道的是国博展陈方式、服务观念的变化,“从过去侧重历史类收藏、研究、展览,转为历史和艺术并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衡考虑,要建立的是具有国际目标和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博物馆”。

  像许多关心国博的人一样,84岁的苏东海先生关心着支撑大馆的诸多细节。“功勋坦克能不能运进来?”记者来到苏东海家中采访时,他拿起报纸上登出的新闻照片,琢磨的是承重结构。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过地下工作,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成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首批研究员之一,曾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现为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

  在他看来,国家博物馆及其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走着一条逐步放宽和扩大的发展道路。

  革命博物馆的展陈思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党史为主体;第二个阶段,扩大到以革命史为主体;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改革时,以政治为主线,增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的内容,提出了以宽泛的主题划分历史的“自然段”——“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代中国”,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倾斜也被扶正。“比如在《复兴之路》里看到的对抗日战争时正面战场歼敌数量的陈述,并不是第一次,早在革命博物馆里就已经这么写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是这样。原先的主题是牢牢扣住阶级斗争和农民起义。“改革开放后,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就以王朝体系为主线。现在又打破了,是以大体上的历史时段为主线,如以春秋战国、中国一统等为节点。”苏东海说,哪些是禀承,哪些是改进,都会一一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展陈体系里。

  现在我们开始补课博物馆美育缺了一百年

  “在柏拉图的时代,博物馆是美的殿堂。自中国有博物馆以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教育启发民智的目的是第一位的。审美需要基础、环境、时代。只有在和平时期,美的价值才能上升到重要的地位。”

  搞了一辈子革命历史展陈的苏东海,为国博提出的“艺术并重”叫好。他说,缺了一百年的这一课总算补上了。“博物馆是美的殿堂,它起源于美,所以你现在把美的价值重新提到应有的地位,是方向性的贡献,这是回到博物馆的价值上去了。”

  苏东海感到,国家博物馆的这个“动作”很大,可能会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为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它的最新的建设方向对全国各级博物馆来说是个风向标。全国很多大的省馆都是延续着单一历史类别博物馆,现在也许都会把艺术上升为一个发展方向。”

  然而,伴随着重新定位,一个迫切的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要提高国家博物馆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展品问题。”苏东海向记者“盘”了盘博物馆的家底。众所周知,由于曾遭受过殖民与掠夺,中国所存的艺术精品数量并不多。剩下的大部分又都存于故宫博物院。苏东海说,综合原先两馆的家底来看,虽有60余万件文物,“艺术方面的东西不行,因为当时讲究的是革命史,反映阶级斗争、农民战争的比较多,艺术品较少。”

  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两馆的艺术品库存中确有一些精品。历史博物馆是从1912年就开始征集文物,而革命博物馆则是从建国一开始由中央直接向各省征集文物,“调来的都是各地方的‘尖子’,是摘的桃”,苏东海形象地说,“像全国最大的后母戊大鼎就是从河南调来的”。即便是后母戊大方鼎,当时调到北京来的想法也比较简单,第一就是看中它的“大”,是一个标杆的意义,艺术性是其次考虑的。

  105万件藏品或有初露真容的重量级文物

  今年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39万余件文物划拨给国家博物馆。使国博的藏品数量增至约105万件。这些文物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代国家文物局保管的,其中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开馆在即,面对展品问题,还是国家文物局“撑”了有力的一把。因为除了近半个世纪前的这一轮大征集,再往后,从省市调精品的办法越来越难使。呼吁国家级博物馆把文物还回地方的声音倒是一直没停过。90年代之后就更不可能了,各个省馆都需要各自的“镇馆之宝”,送给了中央,省馆就没人去看了。

  目前,工作人员已经从39万件文物里整理出了20多万件,这里面是否有未曾与公众谋面的“重量级”藏品,尚不得而知。

  不过,回过头来说,国博也有自己的艺术品特色。比如,原来的革命博物馆有一批50年代的革命油画、国画、雕塑等,是当时组织一流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在历史博物馆也有一批反映农民起义的艺术品。苏东海说:“现在组织人也画不出来艺术价值这么高的了。所以不是没有艺术品,而是艺术品的取向比较特殊。另外没有外国的艺术品。”

  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这儿没有,你那儿有,就放你的,给一千平米的展厅给故宫,再一个首先就从德国借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以后再放意大利的、英国的……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看到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东西了,过去比较少看到。”

  “这就是开放的好处了。”苏东海说。(记者 吴越)

  “国博”百年历史沿革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1918年,以端门至午门的原建筑为馆址。

  ●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49年10月,改名“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10月建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10月1日,“中国通史陈列”在新馆公开预展。
  ●1961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改扩建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原来面积的三倍,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陆续开放。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春风拂动 春风拂动 艺术商城——2011浙江艺术名家联展亮相义乌文博会(组图)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