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对瓷器做指纹识别
http://www.socang.com 2011-03-29 15:44 来源: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俞陶然 报道
近年来,中国瓷器文物在收藏市场上屡屡拍出天价,而我国对古陶瓷的鉴定却一直缺乏客观标准。为此,中科院日前启动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准备开发应用多项技术,用高科技弥补“眼学”鉴定的缺陷。
上周末,“古陶瓷科技鉴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举行。参与学部咨询评议项目的科研人员介绍了一系列古陶瓷无损伤鉴定技术,并呼吁尽快设立古陶瓷鉴定国家标准。
科技鉴定避免“看走眼”
目前,国内古陶瓷的鉴定主要是“眼学”鉴定——根据文物的器形、纹饰、款识等特征判定真伪。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干福熹院士看来,对于出土文物,尚可通过器物组合、墓葬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进行综合判定,对于传世品,眼学凭借的是鉴定者的个人经验,主观性比较强。
据了解,如今古陶瓷市场赝品的仿真度越来越高,出现“旧胎上新釉”等很难识破的造假手法。一些高度仿古的瓷器常令鉴定专家走眼,国际著名文物拍卖行也多次闹出 “乌龙事件”。干福熹院士表示,在鉴定过程中,“看走眼”的情况在所难免,要得到权威的结论,除眼学鉴定外,还应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用空间遥感技术鉴定文物怎样用高科技的 “火眼金睛”来鉴别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郭景坤院士认为,古陶瓷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等都是由原料矿物的形成条件决定的,就像人与生俱来的指纹一样,无法伪造。现代文物鉴定仪器正是测定这些数据,对古陶瓷进行“指纹识别”,从而判定它们的年代与产地。
不过,当前许多科技鉴定手段都需要从文物中取样,即使是提取微量粉末,也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有没有无损鉴定技术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的薛永琪院士介绍了一种有望应用于古陶瓷鉴定的高光谱技术。它原本是用于空间遥感的,既能获取物品的影像,又能测定波谱,揭示构成物品的各种成分。只要加以转化,科研人员就能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出 “凝视式成像光谱仪”,给古陶瓷“拍片子”,在无损瓷器的情况下让赝品无所遁形。
另一种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高保真采集成像技术,也将为古陶瓷无损鉴定提供支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鲁东明表示,用这项技术所拍摄的照片,其分辨率和像素都远高于常规照片,能精确显示古陶瓷的极细微纹理图像。获取这些微观图像后,研究人员就可将它们与数据库中各个年代、产地的瓷器纹理图像进行比对,验明被检测瓷器的“正身”。
设立统一标准消除“乱象”
与会专家认为,在发展无损科技鉴定技术的同时,应尽快设立古陶瓷鉴定的国家标准,消除收藏、鉴定市场中的种种“乱象”。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表示,目前我国各科研单位开发的古陶瓷科技鉴定技术,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单位的测试方法不一样,鉴定结果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这让收藏者需做多次机器检测,出具一大叠鉴定证书。另一方面,由于各自为政,缺少数据共享,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也难免打折。陈克伦提出,我国文物界、科技界应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用科技手段结合传统的眼学鉴定,建立一套古陶瓷鉴定的国家标准,确保文物鉴定的权威性科学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