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1996年,提出制作“纸浆补书机”的设计思想,并与同行合作试验,制作出纸浆补书机样机并投入古籍修复工作。2001年,主要执笔《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同年3月26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发布,6月1日起实施。
古籍修复
新京报:北京地区古籍修复哪个阶段最兴盛?
杜伟生(以下简称杜):明清时期北京的古籍修复行业最兴盛,像东单就有条规模很大的裱褙胡同,可见古籍修复已形成行业。而琉璃厂书肆很多,北京修书行业基本都集中在那里。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古旧书店的修书师傅大都分到了博物馆、图书馆、中国书店,现在北京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几乎都曾师从琉璃厂老师傅。
新京报:为什么古籍修复行业后来逐渐衰落了?
杜:可能因为这个行业对国计民生及大众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吧,所以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加之古籍修复被称作“坐冷板凳”,得埋头苦干,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出成果,修书又可能会过敏、得颈椎病等,所以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到2005年之前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大概不到100人。
新京报:现在国家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情况有好转吗?
杜:从2007年起,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开始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一期四、五十人,培训期三个月,培训人员来自图书公藏单位。现在全国还有50多家大专学校设有涉及古籍修复的专业。从2009年起,首都职工联合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还开办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新京报:古籍修复的培训效果怎么样?
杜:办培训班是为了解决短期问题,经过培训后学员基本能处理简单的古籍修复工作。我认为办学应提高学历,目前我国这个专业只有大专学历,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是硕士、博士才设有此专业。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手艺,它涉及版本、历史文献、古汉语、美学、造纸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生文化水平高,学起来才快。我呼吁国内古籍修复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新京报:您认为现代的古籍修复教学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杜:现在的古籍修复教学没有相对权威的课程,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建设;第二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只看过没干过;第三要增强师资实力。
新京报:化学、生物等理科专业的人也适合学古籍修复吗?
杜:古籍修复属于古籍保护学科,学习生物可以用来保护古书,防治霉菌和蛀虫,而有些化学方法也可以用来修书,比如因浸过水而发霉的书可以采用以霉菌“吃”霉菌的方法修复。这些专业知识对古书保护和修复也有很大帮助。
新京报:现在有一些民间古籍修复公司,你认为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杜:它们对古籍修复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但不合资质的公司的修复可能会损害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