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漫谈茶与书法
http://www.socang.com   2011-03-18 15:42   来源:
  一是茶与书法本身具有人文的、生态的一致性。

  茶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书法是“师法自然”的。茶从种植、炮制、包装、饮用,带着自然生态的本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产生了茶道、茶艺,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笔墨纸砚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制作的,在书写以后,使中国文化得到升华。两者都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互相关联影响。试想,茶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书法和它连接的中国文化的浸润,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

  现代化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而茶与书法正具有人文的、生态的特点,而且有相融性、一致性。在生活中,品茶的地方有书法;有书法,就想茶、就有茶。在茶具上、在茶室、在厅堂会所,茶与书法是那样和谐地存在着,在书法人的行为里有茶,在茶人的行为里有书法,茶与书法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人爱书法,书法人喜茶,乃完美境界。

  二是茶人和书法人的文化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茶和书法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比如说《周易》与书法的关系,非常清楚,书法显然跟《周易》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对茶人来说,在品茶时讲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体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使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涤除玄鉴”(鉴,一作览)、“澄怀味象”的审美状态。这是品茶和书法都需要的。书法和茶,作为古代文化中对文人品质要求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表征,通过“文人意象”这个奇特的概念,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觐见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一直上升到事艺的清品,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并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嬗变而形成的。特别是魏晋以来,诸如“以茶代酒”“陆纳杖侄”等佳话的出现,说明茶的需求扩大,地位上升,同时,茶与儒、释、道结合,产生了茶文化。它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它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敬、互爱、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以茶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它融合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主张普度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用茶的“雨露”催化人们心中的块垒,使人澄明心境,等等。

  三是书法和茶相互促进,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艺和书法,都是中国的国粹,是别人没有的东西。但是目前还处于盲目状态,研究的人少,深挖很不够。

  发展中国经济,必须同发展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崇洋媚外,看不起自己的东西,是档次不高的表现。不要什么都搞得和外国一样才是现代化。中国这么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沿革,发展要同这些文化差别结合,不要雷同。书法的进步、书法产业的发展,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同茶的结合就是一个突破口。当下,可以研究把唐代茶道(法门寺挖掘)恢复整理起来,把宋代的斗茶(赵佶《大观茶论》)恢复整理起来,把中国的诗歌、书法渗透进去,达到人文生态化。这些,别人都没有,发展潜力很大。

  中国目前的书法只是办展,在“小圈圈”内“图腾”,同整个社会脱节较大。在书法与社会实用脱离的情况下,书法要获得生命,必须同社会欣赏连接。书法独来独往,没有媒介,是发展不起产业来的,书法本身也难以进步。而时下书法线条过分的意识化、书法欣赏的寡人化、书法小“圈圈”内的“图腾化”,都是书法的“滑铁卢”。书法的进步、书法产业的发展,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同广大群众的茶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就是其中一条路子。

  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包括书法,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书法人及茶人,如司马相如、王羲之、谢安、颜真卿、怀素、陆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陆游、傅山、赵孟頫、郑板桥、徐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用书法和茶演绎了其辉煌的人生,留下了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很值得研究借鉴。

  愿契合着历史上茶人及书法人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的茶与书法,继续以其独特的品位,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雪 甫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