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姚远利谈科举匾额渊源
http://www.socang.com 2011-03-04 16:20 来源:
■编者按
姚远利以自己的收藏创办了国内惟一的科举匾额博物馆,虽为民办博物馆,他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办馆理念。他的文章《文化取向,中国古砚体系划分的构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他提出了“匾额学”概念,并希望在建立新时期匾额文化上尽绵薄之力。本刊将陆续刊登姚先生撰写的巨匾高悬耀中华、匾额生来为治国、家珍国宝谁领军和科举匾额论功名四篇文章。
匾额,是中国最古老的传媒形式,匾额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源于其瞩目的彰显性。中国无限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彰显,需要更多的匾额高悬。
一匾高悬,令河山增色;一匾横空,令险关生威。用巨大的匾额添置于前代建筑之上,使原来名声不显的古迹名闻天下,在全国有着诸多实例。
这种效果的出现,首先源于匾额所特有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但关键在于:古人在匾额的应用上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制度,而是敢于在法度之内大胆变通,大胆创新。
一些古迹的原有标识,总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憾。多为严守规矩而刻制,小而不醒目,仅作为标识名称之用,少有文学色彩和人文精神的表现。而后人新增置的匾额,源于审国家之时,度古迹之势,融入了文人精神济世情怀。以充满激情恰如其境的词句,经书法名家题写气势磅礴的榜书,制刻成巨匾,悬挂于建筑的最高处。匾额与古迹与山川景色融为一炉,展现了一种至真大美。使景观之美,由于溶入了思想得以升华,使古迹的历史性、独特性与文化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难以忘怀,口口相传,终成胜迹。
天下第一关,即是经典的实例之一。山海关,地势险要为军事要津,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但城楼并不甚伟,并没有成为胜迹传扬。在建关百年之后,有边关主事担守边之重任,欲扬山海关之声,振其雄势,请成化进士肖显题写匾额。肖显不负众望,以如椽巨笔,写下了气势雄浑的“天下第一关”。而后制成巨匾,高悬于山海关城楼最高处,使山海关军事上的重要性凸显,更有一种扼守雄关不容进犯的精神呼之欲出。凡经此关者莫不仰视赞叹,而后便成为名胜之地,举世闻名。
现存古建筑增置匾额最大者,莫过于代县钟楼,此楼建于明洪武,也是成化年间重建时添置匾额。所悬古匾二面,为国内仅存最大木质匾额。一题写“雄镇边关”,一题写“声闻四达”,笔力凝练遒劲,端庄厚重,雄浑刚健,千米之外清晰可见。匾文既不失标识之意,更宣扬了明王朝之威势,起到了激励边民、震慑敌国的深意。著名范例其多,均为古人奇思之佳作。
当代,或仿效古人或与古人英雄所见略同者,同样有此类佳作。故宫后门,即神武门,后添置由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巨大石匾,当为成功之作。郭老题字为榜书之佳作,长期以来,已成为未进宫门之前的一个文化景观。
添置巨大匾额以增新意,而成为名胜,成为景观,这些成功范例的主事者,不但都有通今博古的学识,也都有着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尤其是重建嘉峪关的左宗棠,从复建嘉峪关到题写《天下第一雄关》巨匾,更是一个政治家的襟怀,一个朝廷重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表白。
北京正在恢复中轴线的完整,如果能在中轴线新老建筑上,仿效古人高悬巨匾,让中轴线历史文化脉络得以贯通延续,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文化盛举。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