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的喜与忧
http://www.socang.com 2011-02-23 09:59 来源:东方视觉
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到今年已经是举办两届了。作为一个由年轻批评家自发组织的奖项,它反映了某种批评的自觉。这在今天商业化运作愈演愈烈,几乎完全控制艺术生产的背景下,具有价值的彰显作用。所以,自这两个奖项设立以来,我一直都很关注。不过,由于这两个奖项的提名权设置了一个青年批评家的前提,而第一届提名活动与评奖活动主要是以1974年之后出生的批评家为主,我无缘入围,也就只好徘徊在心门之外、冷眼旁观了。据第一届的情况反映,有两个焦点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第一是对青年批评家的年龄设置问题;第二是青年批评家是否有一个价值整体?第一个问题引发了什么人可以进这个批评家之围的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延伸出了第四代批评家的话题。我无意探讨第一个问题,因为入不入围,进不进局,那是取决于组织者的喜好,跟学术无关。况且对于青年的定义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严格界限,虽说也有联合国规定,但各行各业都对其保留着弹性的余地。所以,第一个话题实际上是一个志趣相投的圈子问题,不能放到学术的平台上来公开讨论。不过,第二个问题却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当代艺术的人文价值,如果说第四代批评家能够既成事实,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也必然会迎来它的第四次浪潮。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相合,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第四代也不例外。
我看过一些关于第四代批评家的讨论,总的感觉是自我阐释比较多,倾向于文本,而对艺术作品较少介入。这可能正是所谓第四代批评家的群体特征,因为这批人大都有着深厚的学院背景,基本上都是按照学院的程序成长起来。所以,社会的现场感不强,尤其缺乏跟艺术家之间的生命互动。当然,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都是近距离观察,也可以远望,进行宏观的理论梳理。但不论是哪种批评方式,都必须要与时代契合,关乎到人的痛痒。否则,就是封门造车、自话自话了。过去的艺术批评,之所以能够形成几代人的格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艺术实践的影响,呈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特征。无论是“85”,还是“后89”,批评家都是作为一种价值的输入者,参透其中,与艺术家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拓展了艺术的想象与人文的思想空间。所以,时过境迁以后我们回顾当年,总是能够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下面发现批评家的身影,看到他们的思想内涵与生命质感。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鲁迅当年对他恩师章太炎的评价,鲁迅认为章太炎后来步入迷林,落入暮色,主要是因为他成了“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是鲁迅当年为自己与他恩师之间划出的警戒线。我想,中国当代艺术如果要呈现出第四代批评家,大概也应该先要有鲁迅这样的警惕,而不是急于告别过去,跟过去的批评家划清界限。
当然,我说这些,对于比我年轻的批评家来说,可能还是有些巧妇难为。毕竟时代不同了,语境也发生了变化,那种思潮跌荡、风起云甬的年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先行、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人们早已被利益所分割,再想共创理想,与艺术家一起并肩作战已经是难上加难。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批评能够对社会有所干预,能够对艺术的生产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我才对金棕榈和金酸梅这两个由青年批评家自发组织的奖巧产生了兴趣。承蒙组委会厚爱,在第二届评奖活动展开之际把我也拉了进去,让我参与这个过程,从而对整个评奖有了更深的了解。总的来说,金棕榈和金酸梅的评奖作为批评家自己组织的活动,还是充分体现了批评家各自为阵的意图,就民主而言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不过,评奖不是评议民主,民主只是公信力的保障,而不是一个艺术奖项的结果。艺术奖项的出炉,是考量一个艺术家的创造能力,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文化影响,具有时代精神与审美的示范意义。就这方面而言,需要评委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意见相对要集中。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似乎缺乏这样的基础,首先是提名过于分散,再者就是意见相左,以至于导致有人同时获得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虽然这个结果早就在我意料之中,但我还是觉得这已经失去了评奖的意义。难怪会有人质疑其背后可能带有某种暗箱操作。因为评奖是对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肯定,褒贬不一、模棱两可只会混淆视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评奖只是造成某种新闻事件的噱头。就这点而言,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显然缺乏应有的准备,组织结构过于分散,提名也没有一个预设的门槛。一个艺术家是在什么范围被提名?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条件约束,那就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满世界开花了。金棕榈奖还好,因为是评最好的作品,其作品必然会有广泛影响,为众人所知,那么金酸莓呢?作为一个最差的奖项,在今天艺术家多于牛毛的年代,谁又能保证浮在水面的某人之作品不比另一个沉在水底的艺术家更差呢?
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原本是电影界的一种褒贬方式,带有很强的娱乐特征。将这两个奖项挪用到当代艺术领域,不是不可以,但要谨慎。因为评奖活动不仅仅只是评定艺术家的作品,也同时会显示评委们的水平。其实,群众的眼睛是血亮的,任何一个奖项的设立都躲不过群众的监察。中国当代艺术的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也是一样,如果是体现民主,那就要敞开大门,广泛发动群众;如果是体现评委水平,那就要率先垂范,事先做好自我筛选。总之,要先立规矩,后谋发展。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年轻一代批评家的判断能力,也涉及到如何承担历史,如果制定方圆的行动能力。(文/杨卫)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