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108人物拔步千工床。
雕花床局部
周勇军 李寒露
在武陵阁正北一公里的东侧,是沉静而内敛的常德博物馆。时值隆冬,这里举行的“桃源遗梦——李安华桃源雕花床精品展”,打破了往日的宁静。除了吸引本地游客,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旅游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人们在鉴赏其艺术之美时不禁要问:这些雕花床出自谁手?这样的雕琢技艺今何在?
简单地回答:“桃源工”。
“桃源工”,技艺之源在皇宫
所谓“桃源工”,就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关的石雕、木雕、刺绣、玉石雕等手工艺的简称,因从业者众多,流传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而名震一时。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自唐以来,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因而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这种技艺之后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逐渐融合。特别是明末李自成兵败归隐夹山寺时,所率将士及宫廷工匠数万人辗转至常德。工匠兵士散居石门、桃源一带,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宫廷技艺和地方手艺又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的风格独特的手工艺。后人把这些手艺人称之为“桃源工”。
明、清两代,“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桃源工匠屡屡被召进宫,为皇室打造雕凿器物、装饰家具及殿堂楼阁。各地官府修衙建楼,首选工匠就是“桃源工”。
然而民国以来,“桃源工”技艺及其作品饱受摧残,影响也日渐衰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麓书院的“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御赐匾额面临年久损毁的危险,所幸的是,当时负责岳麓书院修复与研究工作的杨慎初老教授,选遍了全国的名家大师,最终选中了朱文安及其弟子为匾额进行修复。朱文安,桃源佘家坪人,是我国著名根艺雕刻家、清代宫廷雕刻传人,号称“中南第一刀”。朱文安过世后,其子朱德元,继承了父亲的神刀。
艺术手法早于毕加索
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锦中的一朵奇葩。
桃源木雕继承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大气中不失细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理论,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在艺术风格上,桃源木雕虽与起源于19世纪西方毕加索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作品问世却要早几百年。
在常德博物馆展出的雕花床中,有一张被称为“螺丝转井”的清代108人物拔步千工床,面积13平方米,据说当时为雕刻这张床,一帮工匠足足干了3年多。此床共雕刻了106个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加上一对夫妻睡在床上,刚巧凑足108,吉祥如意圆圆满满寓在其中了。这张床雕刻可谓巧夺天工,五层牙子图案造型没有一处重复。其中有《乾隆下江南》之浩大场景,文官儒雅武官威仪,刀马人物各具神韵;有春花夏荷秋菊冬梅,有闻歌而舞的飘然仙女,有耕作田垄的勤劳农人,有嬉笑逗乐的金童玉女;还有种种动物瑞兽植物花果——隔门左有摇钱树右是大花瓶,寓意富贵平安,滴水层层繁花似锦,摸门凤凰展翅,集板花鸟成趣,眼光所及无一处不让人称奇。
从雕工技艺上讲,这些雕花床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木雕作品中还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上漆,漆上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保存年限。8岁学徒,今年58岁的漆匠张会清告诉笔者,上漆时要讲究“引光”、“退光”和“磨光”。至今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桃花源桃花观中的一只木鱼,敲打了20年还和新的一样,而且越磨越亮。
除了木雕,桃源玉雕、石雕也名声在外。桃源石雕极具创造性和力量感,特别以石狮闻名。
一群传承技艺的有心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常德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抢救性的民间收藏桃源木雕及“桃源工”的其它艺术品,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原常德市九龙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负责人张雪翔,是一位对桃源木雕有着特别感情的人。自从在湖南教育学院读书时,在岳麓山结识了正在修复御赐匾额的朱文安后,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就随之改变了。1996年,42岁的他以“保护桃源木雕”为由申请退休并获得特批,随后将朱文安等一大批“桃源工”的传人拢入他创办的“宫廷木雕研究制作中心”。而今,30多名出自该中心的能工巧匠,活跃在常德、湖南乃至全国各地。
这次展出的桃源雕花床均为李安华私人藏品,她以一己之力,收藏了上百张桃源雕花床,这近似于一个传奇。
“桃源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目前,常德市文化部门正积极准备将“桃源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内容,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门类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