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32年1月的《武汉文艺》,主编是时在武汉大学读书、后成为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的陈瘦竹。笔者看到的是第3期。主要篇目有:《剪发的社会学》(王任叔译),《上帝的孩子》(陈瘦竹),《变》(维特女士),《怎样写戏剧》(陈瘦竹),《从上海到汉口》(问鹃),《前哨》(问鹃)等,足见当时武汉文艺之繁荣。王任叔是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维特女士就是被誉为民国女杰的沈蔚德;问鹃即是褚问鹃,学者,中国著名性学家张竞生的夫人。
笔者看到,问鹃的《从上海到汉口》一文中记述了作者从上海到汉口一路的见闻,在文末,作者这样描述:在赏鉴自然界最美丽的风景和听杀人的最残酷的战报这两重矛盾状态下经过了五天之久,方到达目的地,这里(汉口)有的是零落的敌人,褴褛的民众,和那劫后的江山!虽然也是都市的空气,却比上海要清静多了。问鹃的中篇小说《前哨》在她的文集中也再没出现。
据《武汉市志》记载: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在武汉发表的小说作品有陈瘦竹的《薄暮》、《惜兵》,沈蔚德的《家》,谢冰莹的《离别之夜》,褚问鹃的《前哨》等,可见《前哨》在当时的影响力。
据藏家姜小平考证,该期刊登的陈瘦竹,维特女士,问鹃的几篇文章在后来他们的专著中都没有收录,现在这本杂志足可满足一些研究学者发出“只是存目,文字未见”的遗憾。
该期刊编辑者写的《最后一页》也很有特色:“居然《武汉文艺》出到了第三期了,而且是如期地出版了!我们实在没有一件比这再快乐的事情了!我们并不敢说这期武汉文艺的内容又是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读者的事呀!但我们却绝不自足,将永远努力努力,使这刊物能一期一期的出来。”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当时编辑在办此刊时的责任心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