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禹:雕塑不为钱权心动
http://www.socang.com 2011-01-29 14:30 来源:昆明日报
新闻速读《昆明西山聂耳墓的花环》、《徐霞客像》以及《红军渡江纪念碑·红军战士纪念像》,对待每一件作品,张志禹都持以严谨态度,做有意义的雕塑作品是其毕生的理想。
今年已经61岁的张志禹,虽然已退休,但是依然执着于雕塑艺术。从事雕塑几十年以来,张志禹一直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从不屈从于“权”和“钱”。为此,张志禹推脱掉的单额达数十万之多。
初见张志禹,是在他的工作室,房间桌上横七竖八的放着各类雕塑工具。张志禹虽染一身泥灰,两眼却很有神。张志禹的客厅里,大大小小的雕塑错落有致地放置。每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张志禹都会在工作室创作,做自己喜欢的雕塑是非常愉悦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还能时刻保持创作的感觉。有时候出门坐公车,张志禹都留意观察周围的人,他们的一颦一笑和相貌特征能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对此张志禹说,一件雕塑作品好与不好,在于局部细节是否逼真,更重要的是整体意象的塑造和神韵的表达。
雕塑被称为城市的“眼睛”。人们从这双“眼睛”中可以看到城市的灵魂,看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但在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市,雕塑只是一个标志,而不是一件艺术品。大多数城市在建设时只注重了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而忽视其适宜性和艺术性。虽然,中国每座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塑,但真正能被称为艺术品的少之又少。正是基于这一深刻的认识,张志禹呼吁做城市雕塑应广泛听取意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精髓,表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为钱权做“伪雕塑”。
从事城市雕塑创作再也不是雕塑专家们可以称之为本行的工作,而成为各行各业都想来插一脚,都想来争夺的一块肥肉。在我国,出现了许多行业为争夺雕塑业务,而“大干快上”、“人人都可以成为雕塑家”的咄咄怪事。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是造成当下城市雕塑豆腐渣工程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初的平面草稿到一件青铜雕塑的完成,经过创作构、做小泥稿、推敲、放大、焊架、上泥、翻制、烧制、浇铸、安装等多道工序。正因为每一道工序,都本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张志禹认真严谨对待每一件作品,才造就了他在雕塑上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品《超越》获得“第二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特等奖,《徐霞客》获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萌动》获“首届云南现代陶艺展”一等奖。
记者 余结红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