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我的父亲潘天寿
http://www.socang.com 2011-01-28 15:46 来源:新浪收藏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的儿子,在记者的一路采访下,用他那慢条斯理的语调讲起了他和父亲的种种。
潘公凯从小在美术学院的院子里长大,家里有一位大师父亲,美术界前辈进进出出,照常理他“子承父业”是必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了解潘公凯的人都知道,他父亲从未教他画过一笔画,他小时候是个对工程、建筑等各种理工类学科特别感兴趣的人,纯粹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走上了绘画道路。
潘天寿在对孩子的学业方面完全采取了“放养式”教育。“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农村一步步走上来的,家庭对他产生的影响很小。”潘公凯说。
潘天寿的父亲是宁海县里的一个秀才,不过父亲仅略教他识字,最重要的教育都来自私塾。“我父亲的两个兄弟天资很差,笨到连种田都种不好的程度,父亲则聪明又勤奋。在私塾里的学习很严格,但私塾里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父亲非常强调个人天赋和拼搏,他觉得外界的条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很小。”
于是潘公凯和他的兄弟姐妹的学业都被父亲“无视”了,“他甚至搞不清我念几年级。”潘公凯笑道。
说完了学业,聊到生活了,潘公凯好像陷入了绞尽脑汁的状态,因为他知道车上一群人都期待那种温情的曲折的“故事”。然而父亲在他眼里实在是一个太过“正常”的普通人,以致于没有戏剧效果可言。潘天寿言行打扮毫不标新立异,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作息严格得像闹钟,他会做蛋炒饭,自己的衣服和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大声讲话,从没打过孩子骂过孩子,从没对妻子脸红脖子粗……他“标准”到几乎“乏味”的程度。
“我们院子里有三户人家形成鲜明对比。”潘公凯笑道,“我们楼上那家的夫妻成天吵架,杯盘打碎的声音不断;我们隔壁那家则特别‘小资’,一家子都是音乐家,不时有乐器或歌声传出来;而我们家特别安静,吃饭的时候讲话都是小声的,父母谈论的还都是艺术。”
因为所有的良好习惯在严格自律的父亲身上都是如此自然的存在,来做客的人谈论的都是文化艺术,使得潘天寿一家子充满“修养”的气氛,于是他根本不需要对孩子们说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
“这是儒家文化的力量吧,孔子说‘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正就不吃,所以做人要从‘修身’开始,当时的文人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潘公凯说,“父亲每天不是画画就是看书学习,所以我们觉得好好学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偷懒是不正常的;我们家里从不讨论衣食问题,所以我们对吃完全没要求;父亲画完画总是把画笔、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的衣服、被子也叠得整整齐齐,于是我们也是一样;父亲每天早上总是院子里最早起来的,起床后就会去打扫院子,捡树枝,还喜欢料理花草,后来我也习惯养花种草,我在杭州的时候,纪念馆的花木就是我料理的,以此为乐,等我走了,其他人就觉得料理它们是个繁重的任务。”
儒雅、内敛,一身修养浑然天成,这就是潘天寿给儿子的影响,无形之中也内化成了潘公凯的一部分,讲话不紧不慢,举手投足文质彬彬,他的身上渗透着和他父亲一样的文人气质。
人物素描
潘公凯,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194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之子。他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起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