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中国各个博物馆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大约有超过80%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变换或人为拼合。”去年的最后一期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刊文关注中国化石造假问题。今年1月1日,中国第一部化石保护法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我们看到的化石大部分是假的吗?谁在制造假化石?法律能否遏制造假行为?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外古生物专家。
中国化石国际信誉流失
“世界上许多专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谴责假化石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出,而现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现在中国的博物馆里,直接损害到博物馆的公信力。”《科学》杂志文章认为,中国化石造假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国外,几乎每一家化石店都有中国的化石。”科学松鼠会的资深“恐龙达人”邢立达正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古生物学,他告诉记者,虽然假化石数量不多,但是造成的影响极其坏,对科学研究造成了干扰与误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盗鸟事件”美国学者根据一块中国化石宣称发现了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物种”,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块鸟类化石,发现化石的农民认为它不够美观,于是在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条恐龙尾巴,骗过了科学家的眼睛。
接受记者采访时邢立达说,造假让中国化石在国际上失去信誉,连那些非常有意义的真化石也被怀疑是假的。
专业博物馆假化石无所遁形
完整的恐龙化石错落摆放,保持着行走的姿态,远古的植物定格了灭绝前的样子,形成一片化石林……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陈列着200余件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由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捐赠。
和化石打交道30多年的张和坦言:他也遇到过假化石,但是绝大部分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博物馆的化石可以放心参观。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介绍,所谓的假化石分两种,一种是完全由人工雕刻出来的;另一种则是经过了人工拼接,或者发掘过程中受到损伤的,这一种本质上还是化石,相对不易分辨,但是经过严密鉴定还是可以区分。对于具有鉴别能力的专业化石博物馆来说,假的不会比真的多。
法律难以切断制假利益链
“假化石的泛滥起码有十多年了。”邢立达告诉记者,制假都是为了利益,“经济发展了,大家有了收藏的需求,古生物化石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缺乏监管,化石贩子为了卖高价,自然而然会对化石动手脚。”
此前,古生物化石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今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遏制化石造假的希望。但是对此,专家们并不乐观。
“新法规重点在于打击盗挖、走私,并不针对造假。”郭建崴说,“国内还是有很多收藏者、博物馆要从化石贩子手里买化石,只要有市场,化石制假的利益链就不会断。”张和也认为,目前大部分收藏爱好者对化石的鉴别水平并不高,他们会成为假化石的潜在市场,继续为制假提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