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四十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正所谓,“青花斗艳,最美不过青花瓷。”
而元青花因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及作品屈指可数而成为业内争议最多藏品,再加上保存至今的完整元青花少之又少,竟然连青花瓷片都成为相当有文物价值的收藏品。
所谓“物以稀为贵”,随着众多藏家对“稀”这个字的认识不断加深,起初一直很少有人问津的当代艺术瓷也越来越受到资深藏家的重视,纷纷投入到这片“处女地”中。
身世之谜
然而,对于青花瓷的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几乎还算是收藏界的谜团,英国戴维德基金会的元代“至正型”青花象耳瓶证明了“元起源说”;之后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扬州的青花瓷片出土有了“唐起源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元青花的出生更成为了一个谜。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中国陶瓷,但凡新品种诞生,其身份明确,脉络清晰,但唯独元青花没有幼年,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世人看到它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不免让人怀疑其出身。
因为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没有任何零星文字的记载,传统上一直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直到郑和下西洋带回青花料,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
甚至民国初年,所有的古董商依然坚守这一说法,最终导致国宝级“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被卖到了国外。直到美国人约翰?亚力山大?波普博士以此为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才渐渐拉开了元青花厚重的历史。
之后便出现了青花瓷器的鼻祖与唐宋青花是一脉传承的关系,就像青瓷系列是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白瓷系列由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花瓷系列也包括青花瓷是由唐代北方窑口演绎到全国各地一样。
直到现在,不少藏家对于元青花身世的理解都各执己见。
颇受争议
尽管目前市面上真正的元青花极为稀少,但其价值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对于其年代“盲目崇拜”,因此对于元青花的投资,争议还是不少。
在山东省内各博物馆里的元青花可谓屈指可数,仅有几件价值相当的元代釉里红,作为“镇馆之宝”。在济南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崔明泉看来,随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推动元青花等中国古代文物价格屡创新高,相比西方一幅一两百年历史售价高达几千万美元的油画而言,具有七八百年漫长历史的元青花,完整大器单件过亿元并不算贵。
据了解,目前全国元青花的藏量尚不及明代永乐青花的几千分之一,后者一件青花大盘,拍卖价格动辄数百万。按照收藏以稀为贵的原则,元青花价格如此之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相比唐宋瓷器上的简单画工和较低的技术含量,元青花外观浑厚、自然。元代以前,画家多是一种职业,到元代时,中国国内文人画盛行,文人画家讲究画意,绘画技法纯熟。尽管史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元代大画家参与元青花的制作,但是不排除这种情形存在。
然而,“精”是艺术品增值的重要依据。谈到元青花,博宝艺术网瓷器杂项投资顾问王壹也觉得这是件备受争议的古玩,他告诉记者,人们都知道元青花数量不多价值高,总觉得“物以稀为贵”,但是并非所有的元青花都能炒到那么高的价格,其中还有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因此,也有很多元代青花瓷价格较为低廉。
尽管如此,中国藏家的元青花情结仍然在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上演,即便是冒着看走眼的风险,也决定一试深浅。
“青花瓷的存世量决定了它属于稳定增长的品种之一,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长线投资品种,”面对众多藏家热捧的青花瓷,王壹显得十分镇静,在他看来,青花瓷作为艺术品有着保值增值的特性,只要入手的是真品,就不必担心价格下跌,经过3至5年的时间之后必然会获得丰厚的收益。对于其他存量相对小的瓷器品种而言,因其交易量小,则需要更长的投资周期。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和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摩西教授联合出品的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显示,从1985年到2010年第二季度回报率为8.4%,而同期的美国标准普尔蓝筹股指数回报率为9%,但过去十年自2000年到2010年第二季度艺术品年回报率上升到12.5%。而2008年至2010年该指数的表现来看,大涨225%。
显然,中国艺术品长期投资价值毋庸置疑。但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都使瓷器杂项的指数出现大跌,因此艺市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