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顾长卫也出现在展览现场
2011年1月8日,《没有红绿灯的城市—百得利雕塑提名展》在北京举行。这次展览展出了刘彦、魏野、任思鸿、庞永杰的新作。这批作品艺术语言单纯而又鲜明,显示了心灵的自由,呈现出当代的观念,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21世纪艺术的新进展,同时也让人回想到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历程,将人们带回值得追忆的非常年代。
刘彦、魏野、任思鸿、庞永杰是上世纪90年代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他们属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状态的人,艺术首先来自内心的需要,灵魂的自由是他们的追求。经历了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和85新潮美术的洗礼,在后89的年代里,他们来到圆明园,“年轻的心灵一下子受到震颤,扯断了束缚,解脱出来。”(借用尼采语)圆明园画家村是中国自由艺术家的摇篮,20年前,不少年轻的艺术家来到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福缘门、挂甲屯等地,租住农民房,单纯靠绘画谋生的愿望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使他们坚持下来,过上艰难而又快乐的艺术家生活。独立性、流浪性、边缘性是他们的特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这批精神的流放者在焦渴、困惑中不断释放能量,挣脱了束缚自由心灵的绳索,制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北大清华的学子和这些年轻艺术家也有很多的交流,促使他们从另外的角度重新思考艺术问题。当然,缺乏物质条件和安全感的生活是艰苦的,而其中悲凉的况味,又有谁人能解。刘彦、魏野、任思鸿、庞永杰在圆明园画家村期间,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和装置作品,组织和参与各项艺术活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人物。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后的十几年中,他们几位又分别在上苑、宋庄、费家村、环铁、一号地等艺术区工作和居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行踪见证了北京艺术区发展的历史。时光飞逝,中国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但90年代圆明园画家村一直是我们心中的艺术圣地,也一直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说佛在你心中,不如说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换取别的甚么,自由这鸟儿就飞了,这就是自由的代价。”这是一位作家的获奖感言,这段话让我思考圆明园画家村带来的自由价值。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由地下走到地上,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国内各种展览十分频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基本形成,当代艺术收藏已为国际美术馆及国内外收藏家所重视。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缺乏系统性,还处于非常幼稚的初级阶段。比如,现在的当代艺术收藏聚焦于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对艺术史的创作谱系却不甚关注,不重视梳理艺术史脉络。收藏家如果对艺术史的脉络不了解,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收藏。当然,近年来对85美术及中国现代艺术展作品的收藏给予一定的重视,2007年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还举办了《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的大型展览。但是对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却还没有系统的收藏计划,致使这批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杰出的作品,得不到很好的收藏。对圆明园画家村艺术作品及艺术家最新作品的收藏,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收藏课题,以还原艺术史的真实性。我想,这是此次展览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文/王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