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当代名窑评选考察记
http://www.socang.com   2011-01-04 13:38   来源:《收藏》杂志
  本刊  朱有仪 李维群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新浪收藏、艺超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将评选出首届“当代名窑”传承奖10名、创新奖10件、特别传承奖若干名。按照评选活动计划流程,“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于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对初选入围的企业进行了第一批实地考察。先后对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景德镇市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并在三地分别举办了首届“当代名窑”耀州窑研讨会、禹州研讨会、景德镇研讨会。专家们参观了耀州窑博物馆、西安汉阳陵博物馆、钧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龙珠阁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参加此次考察的专家有:首届“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组长、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中心主任罗宏才,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高阿申,台湾观想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政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陈海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副教授王长启,西安柴扉阁古陶瓷博物馆馆长黄晓明,北京大学资源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中国淮南寿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崔怀伦,潮州市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李炳炎,高级工艺美术师郑奕林,著名陶瓷艺术家陈仁海,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怀强,江西省收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侯玉军。“当代名窑”评选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收藏》杂志主编李毅民,工作人员李维群、徐博、朱有仪参加了考察活动。

  果敢创新 涅重生

  10月28日上午,专家考察组在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薛胜利总经理的陪同下,参观了企业创建八年来生产的各种产品。在此次首届“当代名窑”的两件入围作品——青釉镂空台灯和耀州窑青釉刻花加湿气前,考察专家被深深吸引住了。从事了50余年耀州窑考古、研究工作的专家禚振西说:“今天看到耀州窑的企业能生产出这样既有工艺又能在北方实用的创新作品,我很激动。耀州窑在过去很辉煌,可是现在相比全国其他窑系我们发展显得有些缓慢,就是因为缺少创新。陶瓷若缺少了创新,一味学古、仿古,就必将走向死路。而恰恰是这样的创新之作多出现,耀州窑才能复兴。”

  随后,专家考察组在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庄里分厂考察,详细了解该厂从制胎到素烧再到刻花的生产流程,观看了由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烧制出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奖杯样品。奖杯的策划者罗宏才、设计者卢夏介绍了设计理念。看到奖杯将青铜器“樽”“簋”的文化元素与耀州瓷工艺大胆融合,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当代名窑”评选催生的一件佳作,并对奖杯设计制作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古为今用 与时皆行

  当日下午,在耀州窑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了首届“当代名窑”耀州窑研讨会。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庄里分厂厂长杨炳林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罗宏才教授作为研讨会主持人,引导专家对企业生产工艺、创新作品进行了点评。黄晓明认为: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此次入围的作品非常好,釉色相当完美,这在历史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刻花工人手艺非常娴熟,其程度完全超乎预料,这样的技艺,感觉不像是只有八年企龄的陶瓷员工所能有的。在历史上无论哪个时期都未曾见过有这样的创新作品。既有创意,又能迎合市场,这将会是成功的元素。高阿申认为:这些作品令人很震撼。我们既然是评“当代名窑”,首先就是要能继承,这样作品放在哪里都可称得上是耀州窑的精品,因为它首先继承了传统,同时又有创新。如这款加湿器,它能古为今用,将耀州窑历史上最著名的倒流壶元素加入到加湿器中,造型还如此优美,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当代名窑的产物。

  罗宏才教授在点评总结中指出:各位专家郑重面对一个具象的考察主题,分别从不同学术背景与专业背景出发,诚恳谈出了许多高品质、具有建设性的感受与建议,发论准确,催人深思,完全可以用“惊讶”“震撼”等词语来形容大家今天的观感。因此,今天的考察活动,无疑应是对一个氤氲千年炉火、刻苦致力求新创造的瓷窑企业全方位的接近体验以及多向度的观察与探讨,是一场零距离的实际接触、高品质文化诉求的考察活动,为此次考察活动耀州窑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史料记载古时耀州一代“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足见当时窑业的兴旺与发达。通过此次考察专家们认为,若当今耀州窑企业都能如此发展,历史上的耀州古窑定能凤凰涅,今日的耀州窑火也可照样鲜红。《西安晚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陕西文化产业》杂志、《铜川日报》、铜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报道了考察活动。

  精益求精 继往开来

  30日上午,专家考察组成员一路风尘抵达河南禹州神镇,对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禹州市神镇因钧瓷而繁荣驰名。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入围首届“当代名窑”传承奖的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正崛起于这片有着丰厚制瓷传统的土地上。专家考察组成员在公司董事长苗峰伟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宋官窑近年来开发的各种系列产品。钧瓷是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不确定性而成为稀世珍宝的,“十窑九不成”是钧瓷烧造精品的瓶颈,而大宋官窑恰恰在这点上继承了古人又超越了古人。大宋官窑从成立伊始,就在釉料、瓷土上精益求精,在烧造上选用各种窑种以提高烧造成品率。尤其是气窑的使用,因温度便于控制,可使钧窑瓷器上的窑变更加绚丽,将钧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故近年来大宋官窑作品不断被选作国礼赠送各国政要。

  上午10时,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特地举行了开窑仪式。当一件件精美的钧瓷产品从窑炉被取出放在鉴宝台上,又被鉴宝师“无情”地一个个砸掉时,在场的专家无不感到惋惜。禚振西、黄晓明等专家甚至几次在空中抢救被扔出的瓷器。大宋官窑今日之成就,与这种严格的质量把关、无情地劣汰砸瓷不无关系。据苗峰伟董事长介绍,几年前他站在大宋官窑这片土地上时,便深知作为工艺陶瓷的钧瓷,其产品质量评定的特殊性,将决定它的艺术价值。必须严格遵守传统制瓷精神,工艺质量、产品质量是第一要素。所以他制定了严格的企业质量等级标准,在每一道工序上都由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在把关。只有这些工艺美术大师共同认定的合格产品,才能走向市场。把不合格的产品无情地砸掉,这个过程堪称“瓷魂”,而今天的砸瓷为的就是锻造瓷魂。

  炉火依旧 瓷魂永存

  当日下午,举行了首届“当代名窑”评选禹州研讨会。许昌市钧瓷文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刘克,《许昌日报》总编李争鸣、《许昌晨报》总编邓雷参加了研讨会。考察组专家们对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和创新作品进行了点评。王长启认为:很多人看到砸瓷现场可能会心疼,我的感觉是,正是砸瓷才砸出了高品质,砸出了高品牌,砸出了今天大宋官窑优秀的作品。实际上砸瓷的行为就是在追求一种高品质,应该坚持这样做,以保证钧瓷的质量。因为在历代官窑钧瓷的制作中,做不好也是要砸的。陈仁海对大宋官窑的创新成果表示钦佩,他十分感叹地说:表面上,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创新作品很容易就呈现在眼前了。创新说说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很难。一想到这些连我都会心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因为我也是陶瓷行业里苦苦挣扎的一名新兵。从仿制开始到现在自主创新,这是个很伟大的创业。而任何产业的希望也恰恰就在于此。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发展。

  会上,专家们和与会嘉宾在发言中,对大宋官窑入围的创新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作品从文化内涵、造型设计、釉色变化等都达到炉火纯清。与会人员无不为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在传承、创新道路上所作出的成绩与戮力感到欣慰。罗宏才教授以“千年沧桑已逝,大宋炉火依旧;愿炉火依旧,愿瓷魂永存”对此次禹州研讨会作了精彩的总结。

  苦心八年 珐琅再现

  “珐琅彩现,必见天价”是民间形容古时珐琅彩瓷每每创出高拍成交价之语。珐琅彩瓷为何价高?皆因稀有,工艺复杂,不易制成。旧时珐琅彩瓷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仅供皇室享用。因皇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而独揽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致使民间艺人们根本看不见珐琅彩瓷器成品,更谈不上见习烧制过程,所以当皇宫不能再烧制这种瓷器时,其烧制技艺随即失传。11月1日考察组来到瓷都景德镇市,对首届“当代名窑”入围企业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熊建军祖上为清宫皇室烧制珐琅彩瓷,本人毕业于陶瓷院校。他立志烧制失传的珐琅彩瓷,从田野寻访古瓷残片开始,到成立景德镇市官窑研究所,再到使“彩瓷皇后”珐琅彩瓷重见人间,八年来的艰辛过程和执著追求精神令专家们赞赏不已。考察组专家参观了窑厂的全部生产流程,询问、了解了珐琅彩瓷如何进行优质瓷土分类、选择与柴窑的烧造等步骤。还参观了熊建军陶瓷艺术馆,让专家们感到惊讶的是,除了珐琅彩瓷外,近些年该公司所烧制的粉彩、青花、斗彩等传统名瓷作品,工艺都相当纯熟。

  科研护行 勇者坚守

  下午,首届“当代名窑”景德镇研讨会如期举行。景德镇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建军作了企业介绍。专家们对企业与作品进行了点评。徐政夫认为:今天每一个能拍卖到1000万元以上的画作,基本属于画师的创新作品。溥心和张大千曾经地位相当,现在溥心的作品却不如张大千作品拍卖价高,就是因为溥心较之张大千缺少创新。徐政夫建议:可以将油画等绘画模式加入瓷器制作中,也可以加些人物绘画,以提高珐琅彩瓷器中的新意,打造创新作品特色。李彦军认为:熊建军珐琅有限公司为未来中国珐琅彩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熊建军集学术、技术特长、历史文献考据于一身,尤其在瓷土原材料上下了很大工夫。虽然今天的产品还没能达到珐琅彩瓷的历史最高境界,但是它们已经离最终的目标不远了。

  罗宏才教授在总结中认为:“景德镇珐琅彩瓷有限公司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上做了许多卓越的贡献。尤其凭借陶瓷家传后裔身份的遗传基因,具备了强烈的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和素质。在专业学术教育背景的支持下,自觉地将朴素陶瓷人的世界责任付诸于行动中,大步跨越了初级守望传承与创新的番地,快速地跃上了理性传承与创新的阶梯。基于田野考察与科学分析的独特视角与经验,准确定位了珐琅彩瓷实践与创新的路线,运用科研先导、前瞻性决策乃至工艺追求,牢牢把握传承与创新变革关系,磨砺出一条希望的途径,成绩卓然、功德无量。”李毅民认为:“熊建军不仅是一位制瓷人,也是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探索开拓者。他立志将自己毕生的经历与才学献身于对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的研究,而且敢为天下先,把自己的研究所命名为景德镇市官窑研究所,这种雄心壮志、胆识气魄令人敬佩。由此我们认为,熊建军的公司入围首届‘当代名窑’传承奖是当之无愧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周亚祥、景德镇市华御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春参加了景德镇研讨会。

  名窑品评 推崇当代

  本次“当代名窑”评选首批考察活动(第一批),历时6天,考察了分布于不同省市的3家入围企业。在对企业的考察过程中,听到专家们谈论最多的词就是“震撼”“激动”“希望”。专家们认为,此行不仅仅是对入围首届“当代名窑”的陶瓷企业进行考察,也是对于自己的一次再学习,开拓了眼界,看到了这么多有气魄、有学养、敢创新的新一代陶瓷人正行走于振兴中华陶瓷的大路上,如同看到了中国陶瓷复兴新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还将给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当代陶瓷精品收藏的专业指导,引导广大收藏爱好者更好地认识当代原创艺术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关注并投资当代陶瓷器精品,振兴当代精品陶瓷市场。正如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办公室主任李毅民总结的:“每个时代都有其艺术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更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和更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继承和创新的条件更优越。因此,绝不可厚古薄今,无所作为,陷入当代无名窑的概念误区中。应对当代名窑企业或作品予以应有的关注与帮助。”考察专家评审组组长罗宏才教授如是说:“我们这次考察、点评,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对几个企业的帮助与考察,更是一次对中华瓷业文化历史的梳理,一次对中国当代名窑企业生存、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梳理,一次对具有中国陶瓷国家队水准的梳理。同时,它又是一次对中国瓷业基础刻意的比较整理,一次对中国当代陶瓷品物评定标准的设定与整理。这样的活动,必将载入中国陶瓷史册,熠熠放光,千古留名!”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春风拂动 春风拂动 艺术商城——2011浙江艺术名家联展亮相义乌文博会(组图)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