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发现史前玉石器加工场
彤轩 黄樱飞 裘一琳
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经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时,来了个U字形的大拐弯,那里便形成了一个三角洲台地。方家洲遗址就在这一临水的台地上。两个月来,考古工作者在方家洲遗址挖掘出一个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既加工石器又加工玉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2009年4月,桐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对该县瑶琳镇潘联村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方家洲遗址。普查队通过地表采集等情况判断:遗址大致沿分水江呈条带状分布,从采集的遗物初步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加工场。
2010年10月,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庐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方家洲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申请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目前有效发掘了400平方米左右,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收获,已可确定方家洲遗址是一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玉石器加工场。
目前正在发掘的区域总面积为1200-1800平方米。出土发掘的石器加工工具主要有石锤、石砧、磨石等,其中含粗石英的磨石数量最多,形态多是横截面为多棱形的棒状。石器半成品和残次品主要是石锛,且主要以体形修长的斜脊式为多。另外还有少量石斧、石刀、石钺等残件出土。
专家推测加工场庞大
石英质地的玦从原料到成品是方家洲遗址阶段性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在我国境内,方家洲遗址的玉玦制作遗存是继澳门黑沙遗址制玦作坊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也是对余姚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时期叶腊石管、玦制作工艺材料的进一步补充,在早期玉器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方家洲遗址濒临分水江,石器加工工具、加工对象就地取材,就目前考古发掘,石材主要有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角岩、流纹岩和少量凝灰岩,除了加工工具、土坯和半成品、残次品和少量成品外,大量的是打制过程中的废弃石片。在考古发掘现场,目前已发现4处红烧土遗迹,专家据此大胆推断,当时从事石器加工的人员密集,烧土坑主要用于生活范畴(形似民间的简易“灶头”),此处可能为一处集聚了众多人员的大型玉石器加工场所。
浙江古文化的摇篮
从方家洲遗址目前的遗物出土情况判定,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浙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阶段,距今约5900-5300年。但从现有发掘成果看,该遗址文化性质独特,文化面貌上地域色彩明显,具体异同情况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确认。
据考古挖掘的领队方向明介绍,方家洲遗址所处的年代约距今五六千年,也正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繁荣兴旺的时期,本次发掘也是钱塘江中上游这一时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面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揭示,进一步证明,钱塘江流域也是浙江古文化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