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22日对京杭大运河山东聊城段的土桥闸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瓷器、玉器和康熙刻制的石碑等文物。专家认为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大运河周边城镇或村落也有着非常繁荣的生活景象。这为研究明清时期陶瓷的生产、运输、流传、使用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山东省文化厅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振国在发掘现场对记者说,这是考古专家组继21日发掘出古运河第一座完整的古代船闸之后,在此土桥闸遗址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瓷片可见证明清时期南北方物资之间交流,同时也可推断出大运河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永镇土闸村土桥闸遗址一所院内,记者看到很多出土的文物,数量最多的是陶瓷残片。应邀前来参加鉴定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介绍说,这次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大约有6000片。瓷片主要集中在明代中期到清代中后期,大都是民窑陶瓷制品,底部绘制的款识繁多,有年号款、陶人款、吉语款、符号款等。此外,还有少量的宋元时期的碗、盘、罐等陶瓷残片。这些陶瓷残片,从侧面表明当时运河周边的民众的生活较富足,物质供给也较为充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告诉记者,此次出土的文物近万件,除瓷器残片外,还有数百件铁器(生活器具、船上用具、造船或加固船板器具、闸相关设施附件等),千余件铜器(铜钱、烟锅、耳勺等),少量石器、玉器以及砖、瓦、龙状吻等建筑构件。
发掘考古现场还有一通已断为两截的石碑,最上方有“抚院明文”4个大字,碑文的题目为《永革漕弊》。据徐光冀介绍,该碑是“康熙二十八年”刻制竖立,碑文应该与当时漕运的规章制度有关,现在还没有专门研读,应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