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大芬油画村507名画师共同创作的巨幅油画《大芬丽莎》,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城中村”再生的故事。“世博”落幕两个月后,大芬油画村里召开首届国际油画博览会,短短12天实现总成交金额6.55亿元,其中外销金额3.8亿元。
从“世博”走到“画博”,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大芬村的成长、困惑与转型。“舶来品”油画如何在一个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流水线”上诞生的油画,能否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城中村”里的“油画产业”,能否实现以小搏大,为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带来新的希望?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馆的外墙上,全世界最大的集体创作油画《大芬丽莎》,惹得游人驻足观赏。长43米、高7米,由999块小方块油画拼贴而成的巨幅油画,由深圳大芬村的507名画师集体创作而成。
《大芬丽莎》尚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大芬村再一次走进众人视线——12月3日至15日,深圳市举办首届中国(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博览交易会暨2010大芬国际油画节。
0.4平方公里的大芬油画村,如何走出一条油画产业道路,又如何以其负载的“文化促进城市再生”的含义而正在成为深圳新的文化符号?
油画让“城中村”重生
百幅世界名画临摹作品展、大芬油画创新创意大赛、商品油画交易会、创意作品及原创油画拍卖会、百名原创画家作品展、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和中国商品油画产业峰会……为期12天的“画博会”让整个大芬油画村像上紧了发条一样忙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等走进了这个“村”,来自欧洲、中东等地的外国人在“村”里也是随处可见。
谁能想到,这里的村民也曾跟全国绝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大芬村村民只有300多人,流动人口却有1万多人。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依靠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直到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和转销,同时招募学生帮助完成订单,由此将油画产业带进了大芬村。由黄江及其学生形成的油画生产、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体系,产生了“大芬油画村”的生产雏形。此后,越来越多的画师或画工在大芬村安营扎寨,“大芬油画村”的规模逐年扩大,名声也一年年提高。2004年11月,大芬油画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如今,大芬油画村里聚集着1000多家画廊,5000名艺术家。他们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大额订单,甚至只需一封电子邮件,数码图片就能转换成画布上的油画。
“像素到油画”,是大芬油画村里一家比较知名的画廊。画廊拥有一个同名网站,不论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把想绘成油画的数码照片发到网站上,就可以拥有一张和数码照片里景色或者人物一样的油画作品:画廊先是通过软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然后再交由大芬画师临摹到画布上。这些画将跟店里的各类作品一起在店内做一个短期展示,然后再由快递公司送到全球各地的客户家中。
在大芬油画村,像“像素到油画”这样的画廊有很多。目前,这里已经形成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兼具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经营的产业基地,年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人们称之为“大芬模式”。
油画让“城中村”大芬重生,如今在油画村里开博览会,则显示出“大芬模式”新的生长力量。12天的“画博会”实现总成交金额6.55亿元,其中外销金额3.8亿元。同时,显示出国际性、专业性、交易性三大特点。据统计,“画博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采购油画,其中专业买家有350多家,参观及参展人数超过20万人次,并初步达成2011年在美国纽约、英国切斯特、澳大利亚墨尔本设立大芬油画艺术中心的意向。大芬、义乌、厦门、仙游、莆田等中国五大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的代表企业和负责人都参加了交易会,在大芬搭建了120个展位展销产品,联合发表了《大芬宣言》,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提出中国商品油画企业要共同协作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发挥创意产业聚合力
“油画产业”给大芬村带来财富和名气,但这不能遮蔽“大芬模式”的问题。低端复制、产业结构单一,一直使大芬油画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过分依赖外销和原创力不足也曾让他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吃过不少苦头。
痛定思痛,大芬油画恐怕只有通过加快“走出去”和积极培育原创画家群,才能实现这种“油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大芬油画村正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12月9日,大芬本土青年画家何永兴、黄胜贤在南京双双摘取201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当日,何永兴反映深圳龙岗2011年大运会建设工地的油画《广阔天空》和黄胜贤的油画《塬上人家系列——秋阳》,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2月12日,画博会“大芬精品原创油画专场拍卖会”经过激烈竞价,大芬画家马英良的油画作品《香巴拉春雪》以105万元落槌,成为该场拍卖会成交价最高的油画作品……分散在大芬油画村附近的近200名原创画家,接连携大芬油画“闯”入拍卖会和国家美术馆,显露出大芬原创的潜力。
大芬油画村对原创力量的重视,亦体现在首届“画博会”的设置上。除了举办交易会,“画博会”特别设置了“大芬油画创意大赛作品展”、“百名原创画家作品展”等专场活动,显示出主办方的初衷:在雄厚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芬的原创水平,吸引全国油画艺术工作者。
在把《大芬丽莎》“挂”到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的策展人、艺术家滕斐看来,大芬油画村的意义不仅在于依托油画实现“城中村”的重生和培育本土油画创作人才,还在于这个油画村对于它所在城市的工业化价值,“以工业化的流水线方式生产,以满足不同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对于大芬村和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以滕斐自身的实践为例,1993年他和朋友以每平方米16元人民币的价格,租下了德国慕尼黑市郊9幢相邻的小房子做艺术园区。经过十年的发展,昔日门可罗雀的艺术园区不仅聚集了大量艺术家,还成为慕尼黑成熟的社区。
这就是文化强大的聚合力:因文化聚集才智,因产业汇拢资本。从这一角度来说,大芬油画正在成为深圳市新的文化符号,而大芬从普通村庄到油画村的发展道路,对城市的转型不无启发。如有关专家所说,文化创意产业对塑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文化无形,但是它坚强有力。在这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让更多的民众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让更多的民众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来致富。从这个角度来讲,深圳开了一个好头,龙岗开了一个好头,大芬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