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胡适 资料图片
学者胡适和画家齐白石,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两位著名的文化人间的友谊,体现着一种沉重的文化承载,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鲜活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
1946年深秋,齐白石老人走出位于西单的跨车胡同老宅。这是他二十年前冬,购置的一座宅院,一直到终老仙逝,在此居住三十一年。那天,黄了很久的银杏叶,在飒飒秋风中萧萧而落,也吹起老人满头白发。洋车拉到米粮库四号胡适家门前停下,八十多岁的齐白石老人,抱着一堆生平资料,在胡适的搀扶下,走进宽大的堆满书籍的书房。
胡适与齐白石的忘年之交,在文坛画苑有口皆碑。齐白石对胡适的博学谦和、道德文章甚是崇敬,引为诤友。一次,齐白石偶见琉璃厂画店,挂着自己五十岁时画的一幅水墨珍品,不惜用两幅新作换回,专程到米粮库送给胡适。虽然胡适多年留学国外,对古董字画收藏并无兴趣,但还是被老人诚心诚意地丹青神品相赠,极为感动。
此次白石老人专程到胡宅,是请求胡适为他作《年谱》。老人寻思多年,胡适是完成自己夙愿的最佳人选。胡适更为老人对自己的殷殷信赖,深为感激,遂慨然答应下来。老人如愿,捋髯而笑。
斯时,胡适刚从国外归来,杂事缠身,无力分心做此事。到来年暑假,胡适专心为白石老人作《年谱》。研究整理白石老人资料时,胡适“很喜欢白石老人自己的文章”。白石老人叙述自己童年、自己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文章,“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认为白石老人朴素的真美文字最能感动人。齐白石出身贫寒,只读过半年村塾,九岁始放牛打柴,十六岁学徒雕花木匠,二十岁自学绘画和诗文。没有经过八股文训练,所以他的散文记事,是旧时学过古文骈文的文人不敢作或不能作的,如:“田家供灶,常烧稻草,草中有未尽之谷粒,太君爱惜,以 衣椎椎之,一日可得谷约一合,聚少成多,能换棉花。”这等文字,生动传神,有诗意,也有画境。
经胡适考证,发现齐白石80岁写的《自状略》与他的实际年龄差两岁。后经参与《年谱》撰写的黎锦熙研究,“查得白石老人因相信长沙舒帖上替他算的命,怕七十五岁有大灾难,自己用‘瞒天过海’,把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老人的迷信,终于瞒不过学者的科学考证,此乃一小插曲。
蜚声海内外的语言文学家黎锦熙,时住离白石老人家不远的烟筒胡同四号。黎与白石老人是湘南同乡,熟谙湘潭一带的文物掌故,且白石老人曾寄居其家多年,幼年曾向白石老人习书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胡适还请历史学家邓广铭合作《年谱》。胡适在《年谱》序中说:“我们三人都是敬爱白石老人的,我们很热诚地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
1949年3月,齐白石得到这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齐白石年谱》时,胡适已远赴美国。重洋相隔,并没阻断白石老人对胡适的思念,正是“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