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博:雕塑是城市的最美符号(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12-20 14:20   来源:

陈学博在世博个人雕塑展上。

 《童年》(装置艺术)。

《老侨工》(写实作品)。


《甜梦》(现代雕塑作品)。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卓兰花

  在刚刚闭幕的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南青年雕塑家陈学博受邀带去的数十件雕塑作品,在世博园“中国元素”宝钢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作品唤起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新感受与新思考。

  前不久,受上海世博会邀请,陈学博以数十件雕塑作品在世博园“中国元素”宝钢大舞台举办了个人雕塑展。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海南省雕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海口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专职雕塑家陈学博。

  世博展上的装置艺术

  作为海南人,陈学博在国外游学后,本来有机会在外工作,但他思考良久,还是回到海南从事他最钟爱的雕塑事业。

  10月中旬,上海世博组委会在网上看到陈学博的雕塑后,向他发出邀请参展函,从布展到展出,陈学博都处于激动的状态中。他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可以到世博这样高规格的地方参展。”世博组委会还派了20多名工作人员帮助陈学博布展及办理有关手续等。这次雕塑个展让陈学博更加坚定从事雕塑事业的信念。

  10月24日至31日,在世博“陈学博雕塑展”上,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传统雕塑、现代雕塑、装置艺术等方面的精彩作品。

  最让陈学博想不到的是,他从英国带回来的特殊材质制作的雕塑作品,悬挂在世博的装置艺术区里,受到了参观者的极大欢迎。“我只不过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实体物质的造型稍作改动,利用我在国外读书时发现的新型材料来布置装置艺术雕塑。”

  “我的装置艺术雕塑是动态的。看似互不相关的个体雕塑,这边的线条转过去,那边的线条转过来,彼此呼应。你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线条运动时产生的韵律、张力。每一个悬挂起来的装置雕塑看起来是孤立的,但其实是有关联的。”陈学博说,“要到现场去感悟,才能体会到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不同。”

  他说,很多人都还不了解什么是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现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一种,简单地讲,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它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均有一定联系。

  陈学博说,这次在上海世博雕塑展上,装置艺术创意互动区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自由选择,动手拆分、组合及改造,或演绎出新的雕塑个体,或展现出富有韵律的艺术形态。

  他说,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需要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动手操作,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陈学博说。 

  许多游客在尝试了一把装置艺术的创意设计后,直呼“太好玩了”。甚至有北京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在“玩”中触发灵感,设想将雕塑中的装置艺术引入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来,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最倾心室外公共雕塑

  陈学博说,装置艺术只是他雕塑创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倾心的还是室外公共雕塑。

  他说,公共雕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记忆,已被大众所认可。无论它们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象征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值得人们去欣赏和记忆的。

  他举例说:“人们记住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是从雕塑开始的。”比如提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就会想起“撒尿男童”;谈到美

  国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像;说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映入脑中的是“海的女儿”;而提到广州,人们就会想到“五羊石像”。这些著名的公共雕塑,见证并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

  陈学博认为,在雕塑艺术中,公共雕塑是很重要的部分,19世纪至今,国外都很重视室外公共雕塑。在英求学期间,陈学博省吃俭用,没有回过家与亲人团聚,他边读书边打工挣钱,努力学习欧洲雕塑历史久远的文化。

  “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看到那些有着厚重文化历史积淀的公共雕塑,我就心生敬意。”陈学博说,他不仅是用眼睛在看,还做了厚厚的一摞笔记,将欧洲国家传统的、现代的、当代的雕塑作品做了笔记。

  欧洲之行,使陈学博深深意识到,中外的雕塑文化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是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公共雕塑已经由“纪念民族英雄或伟大的战役”为主的议题,转向了“雕塑艺术与环境、生态保持和谐的美学”方向。

  近年来,陈学博多件优秀公共雕塑出现在海口市区,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海口市万绿园里高达6米的雕塑《放飞》,4米高的雕塑《腾飞》,海南华侨中学大门口的《侨中文化柱》,海南大学图书馆前的《饮水思源》,海口市25小新校区的主体浮雕《和谐》等。

  “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父亲和几位恩师的大力帮助。”陈学博说,他的老师李炳荣、林毓豪、曹崇恩,在中国雕塑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读书时,陈学博有幸得到了他们的传授和指点。而父亲,则是他走向雕塑的引路人。在他很小时候,父亲在海口一家轻工企业工作,单位里有废弃的雕塑,父亲总是把它们拿回家修补。小时的陈学博感到好奇,趁父亲不在时,偷偷修补缺胳膊掉脑袋的雕塑。父亲回家看到后满心欢喜,认定儿子是搞雕塑的料,从此在美术方面引导他并让他自由发挥。 

  一直以来,陈学博的雕塑作品受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和极简主义的影响。

  “我对户外雕塑创作比较感兴趣,并喜欢探讨其颜色、材料和整体环境。”30多岁的陈学博在创作中,对浪漫主义感兴趣,专注于爱情、自然和美丽的题材,“所以我一直有兴趣表达爱或感情。”

  受亨利·摩尔作品的影响,陈学博的雕塑《宝贝,我爱你》用混合纸和石膏做成,这个雕塑表达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爱的故事。这座雕塑的整体形状是个环起来的圆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团圆和幸福,但从中也让观者感受到生与死的主题,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放置在海口市万绿园的雕塑作品《童年》,是陈学博的雕塑装置艺术。该作品用铁丝网制作,里面挂着各种各样小时候玩过的毽子、千纸鹤、糖果、纸飞机、纸船,这些都代表了作者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怀念。钢丝造型和轮廓不是很清晰,寓意着童年已经远去,美好的东西只能留在记忆里,希望人们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陈学博说:“雕塑作品是城市的需要,也是人们的需要”,好的雕塑作品透着一种神韵,它与整个环境十分和谐,相得益彰,与整个城市脉搏相通,是一座城市灵魂的点缀。他认为,一座雕塑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感觉它就是属于那里的,并与那个地方浑然一体。

  让陈学博感到欣慰的是,近日海南将力推城市雕塑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含量,彰显国际旅游岛的城市魅力。他希望海南的雕塑事业尽早缩短与内地其他省市的差距。

  本版图片由陈学博提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